標題: 一個懂得懺悔的人就是有福的人
Jill (彌陀山莊)
管理員
Rank: 9Rank: 9Rank: 9


UID 2
精華 48
積分 25364
帖子 1560
積分 16870
閱讀權限 200
註冊 2008-10-19
 
發表於 2009-3-23 08:47  資料  短消息  加為好友 
一個懂得懺悔的人就是有福的人

一個懂得懺悔的人就是有福的人
2009年03月20日  大覺精舍

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
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
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
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



在佛法中,“懺悔”是進修的方便。懺悔罪業為日常修持的方便。即使沒有學佛的人,懺悔也非常的重要。如果沒有內心的懺悔,就算生活條件再好,也不會在心中產生絲毫的快樂和幸福,而當心中擁有了懺悔所產生的清凈,即使生活條件稍微差一點,也不會影響人們心中的安樂。

在家或者是出家,無論受戒與不受戒,造作惡業,都會引起內心的憂悔、不安,如古人所說的“內心負疚”、“良心不安”那樣。這不但是罪,更是障礙修行的。

因此而于佛、菩薩、師長、大眾面前告白,請求懺悔,請求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。如法懺悔出罪,就消除了內心的障礙,安定喜樂,能夠順利的修行。達到滅罪清凈目的。所以說“有罪當懺悔,懺悔則安樂。”

往昔,指過去生中,無量劫以來,乃至今生,昨天,在我們懺悔的以前每一個惡的念頭,都叫做往昔。在這生生世世所造的很多惡業,如殺生、偷盜、妄言、綺語、 惡口、兩舌等,貪酒食肉。宰殺禽獸。取歡作樂。不孝父母,不敬父母,輕慢聖賢,不信三寶,見佛不禮,聞法不信,逢僧不敬,譭謗善人,破人齋戒,不信因果 等。

貪即貪心、貪著,貪名、貪利,貪財產,貪權勢等等,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,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、佔有的心理慾望,追求物欲享受,追求以及生活環境的舒適,在貪圖過份的物質、物欲的同時,必定會造罪與造業,貪求永無止境,而心內疲憊不堪,不知無所求方為真正快樂。

嗔即嗔怒,嗔恚,生氣,發怒,一種仇視、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。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、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。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一大障礙。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,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“三毒”。

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,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,則嗔的危害更大。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,便會發生爭鬥,或導致互相殘殺,輕者危害一家一村,重則使整個社會,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。因而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四中說,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、其咎最深,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。

癡,就是愚昧,說為物欲蒙蔽,為主觀所蒙蔽,被自己的慣性、心態的趨勢所操縱,而不明真理,而不知佛所言的諸法實相。
為何造很多惡業呢?全由無始劫以來生出的貪心、嗔心,和癡心。從身生出殺、盜、淫的業,從口生出妄言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的業,從意生出貪、嗔、癡的業。佛 言:“閻浮提的眾生,在起心動念中,無不是業、無不是罪”。這所有的業,我現在都要懺悔,改過自新。所謂“彌天大罪,一悔便消”,不論你有什麼罪業,只怕 你不懺悔,能懺悔,罪便沒有了。有過則不要怕改,若怕改,過就多了。如果過能改,就歸於無。若想掩飾,不欲人知,過就更多了。愚癡的人說他們沒有過錯,小 人有過就要掩飾,君子有過能改,聖人少過,到了佛菩薩就沒有過了。

如《普賢行願品》所說“懺悔業障者”:菩薩自念:“我在過去無始劫來,由於貪心、嗔心、癡心,而發生身業、意業、口業,所作出的種種惡業,沒有數量,也沒 有邊際,假設惡業有形體相貌,就是遍滿虛空,也容納不了。我現在全以清凈的三業,不造身業,不造意業,不造口業;身口意三業清凈,遍于法界極微塵數那麼多 的剎土。我在這麼多的國土,一切諸佛菩薩的面前,誠心誠意的懺悔,再也不造罪業,常常住于凈戒上,守持戒相一切功德,和所有修行的功德。像這樣子虛空沒有 了,眾生沒有了,眾生業沒有了,乃至眾生煩惱也沒有了,我的懺悔願力才沒有。但是虛空不會沒有,眾生不會沒有,眾生業不會沒有,眾生煩惱也不會沒有,那我 懺悔的願力也不會沒有的,念念相續,接連不斷,身語意三業沒有疲倦厭煩的時候。不會說拜懺,拜得累了。菩薩是越拜佛,越有精神;越懺悔,越歡喜,這才是真 正的懺悔。發懺悔心都是菩薩,凡夫沒有善根,就不會懺悔。





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 嗡嘛呢 唄咩吽        
頂部



本站資源,歡迎引用
清除 Cookies - 聯繫我們 - 彌陀山莊 -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- Archiver - W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