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
Jill (彌陀山莊)
管理員
Rank: 9Rank: 9Rank: 9


UID 2
精華 48
積分 25364
帖子 1560
積分 16870
閱讀權限 200
註冊 2008-10-19
 
發表於 2009-5-28 23:15  資料  短消息  加為好友 
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

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
提婆達多品第十二

(法界佛教總會)

◎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
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

開經偈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提婆達多,也是佛的一個堂弟,但是佛所做的一切什麼事情,他專門反對佛。有人說他與佛是冤家,有仇恨、有怨。不是!釋迦牟尼佛的成佛,就是提婆達多幫助他成的;不單幫助他一世,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道業。不過是幫助的道路不同,他是在相反的那個道路上來幫助佛;所謂「逆助」,不是「順助」。怎麼叫「逆助」呢?好像現在有一個人發心修道,另有一個人,一天到晚就給他麻煩,不是罵他一頓,就是誚他一頓,再不然就給他一點苦頭吃,總而言之,總給他麻煩。給他麻煩,這正是反面來試驗。

還記得果遵問我說:「我若試驗人可以不可以?」我說:「不可以!你要是證得果了,知道你一試驗他,他就成道了,那可以的;你若沒有證果,就不要試驗人。」你若試驗人,人家也要試驗你;你試驗人,人受不了了,這墮落;人家試驗你,你也受不了了,也墮落了。

提婆達多就不同,提婆達多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,他的神通和佛是一樣大的,所以他來反面幫助佛。看這一品就知道了,釋迦牟尼佛成佛,是過去聽提婆達多給他講《法華經》,他才到現在成佛。

那麼「提婆達多」這個名字,是什麼意思呢?提婆達多,翻譯為「天熱」。因為他在世的時候,專門從反面來幫助人,令人心裏都覺得熱惱,這個天氣也自然就熱了;所以這是以因緣為名──以這個「天熱」的因緣,就起的這個名字。那提婆達多為什麼又對釋迦牟尼佛這麼樣子來反面幫助佛成道業呢?這也有一個因緣,現在我先講一講這個因緣。

在過去,有一位大富長者,名須檀。這須檀富有奇珍,家裏有七種寶貝,是很富有的。他有一個兒子叫須摩提。後來他太太死了,他又討一個小老婆,這二太太又生了一個兒子,叫修毗耶。生了這小兒子,這個爸爸已經老了;等小兒子大約十八、九歲,年紀不太大時,他就死了。死了,這兩兄弟就要分家,要分這個財產。須摩提一想,我若分給你一半,那我不少了嘛?好!就想一個方法。想什麼方法呢?

須摩提就對修毗耶說:「靈鷲山那個地方很好玩的,我和你到鷲山上去玩一玩!」修毗耶說:「好哇!我早就想到那個地方去玩一玩!或者到那個地方去 Vacation、Holiday(度假),或者去做一個露天的玩耍,或者去 Barbecue(烤肉)!」兩兄弟一商量,商量好了,就一起去。到那兒,就往山上走;一走,走到一個高山的澗,須摩提就把這個小弟弟給推到山澗裏邊去了。這一摔,頭也摔碎了、骨頭也爛了;須摩提又用石頭把他的身體打了很多塊,給弄死了。他回來,把家產全都佔了!

這個須摩提是誰呢?你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就盡做好事,他也殺過人的,就是釋迦牟尼佛!這個修毗耶是誰呢?就是提婆達多。他們的爸爸須檀是誰呢?就是阿闍世王。你記得他母親韋提希?阿闍世王把他父親圈到七道門那個監獄裏邊,就是這個王。

因為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有種種的關係、種種的因緣,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提婆達多也還來給他麻煩。這就是這個提婆達多!

這一品上,不是說這一些個事情,這是說的提婆達多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的。可以說是有怨憎會苦,但是不叫「怨憎會苦」,這叫「怨憎會樂」。怎麼樂呢?釋迦牟尼佛是提婆達多越反對他,他越歡喜,所以這不是怨;因為不是怨,所以他們生生世世都生在一處,大家互相幫助。若是怨,好像兩個人不相和,你往那邊走、他往那邊走,越走越遠,不會走在一起;所以這證明不是怨。

C2.難易得果證法平等(分二)
D1.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 D2.明今日文殊弘經龍女因之成佛 D1(分三)
E1.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 E2.結會古今 E3.勸信生善 E1(分二)
F1.長行 F2.重頌 F1(分四)
G1.明求法時節 G2.正明求法 G3.求得法師 G4.受法奉行
今G1

爾時,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,吾於過去無量劫中,求法華經,無有懈倦;於多劫中,常作國王,發願求於無上菩提,心不退轉。

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,為求無上菩提,布施外財、內財、一切所有,都為求法而作布施。

「爾時,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」:在當爾之時,就是說完了〈見寶塔品〉之後,釋迦牟尼佛又是不問自說,告訴一切諸菩薩,和天上的天人、人間的人,以及比丘僧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這四眾弟子。佛說,「吾於過去無量劫中,求法華經,無有懈倦」:我在過去很久以前,無量無量劫那個時候,為了求這《妙法蓮華經》,想明白其中的道理,我沒有一時一刻懶惰過。懈,是懈怠;倦,是疲倦,就懶惰了。只要有講《法華經》,我就一定要去聽,一定不錯過機會。

「於多劫中,常作國王」:在這種很長很長這麼許多的劫裏邊,我常做國王。「發願求於無上菩提,心不退轉」:記得有一次,我發大乘的願,求無上的菩提道;我求這個覺道,心裏頭就不退轉。

G2.正明求法(分二)
H1.明六度行滿 H2.明推求妙法
今H1

為欲滿足六波羅蜜,勤行布施,心無悋惜,象馬七珍、國城妻子、奴婢僕從、頭目髓腦、身肉手足,不惜軀命。

「為欲滿足六波羅蜜」:為了想要滿足這六種的波羅蜜的法門,「勤行布施,心無悋惜」:我殷勤而去行布施。無論布施什麼,我心裏也都不吝惜,只布施給一切眾生。布施什麼呢?「象馬七珍、國城妻子、奴婢僕從」:我把所有的象、最值錢的馬,還有金、銀、瑠璃、玻瓈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這七種的寶貝,或者把我的國家、城池,甚至於把太太、兒子也布施給人,所用的工人、奴婢、僕從,只要其他的人有所需要的,我都布施給人。僕從,就是跟著他做工人的。以上是屬於「外財」,這身外之財可以作布施。

還有「內財」,是什麼呢?「頭目髓腦、身肉手足」:自己的頭、眼目、腦、骨髓,還有這身體和所有的肉,或者手、或者足;如果有人需要,我都可以布施給人。「不惜軀命」:不愛惜自己的身體、不愛惜自己的生命,只要有人需要,我就布施給他。這是屬於「內財」

外邊的財也布施、內裏的財也布施,只要有人用得著,我就作布施。以上所說,這都是一種「布施」。

釋迦牟尼佛為著行圓滿六波羅蜜,所以把依報也捨了、正報也捨了,依、正二報都一起捨,捨得連自己也沒有了!像這樣子,這才是真正一個「布施波羅蜜」。

什麼又叫「持戒波羅蜜」?就是止惡防非,防止「七支」的過錯。七支,就是「身三、口四」;身三,是殺、盜、婬;口四,是綺語、妄言、惡口、兩舌,合起來就叫七支。在這七支都不犯,這就叫一個「戒」,這是第二度。

「忍辱波羅蜜」,什麼叫忍辱?忍,是一種強忍;辱,就是人污辱你。強忍,就是根本忍不了了,又能勉強來忍;就是打罵不報,這叫強忍。打罵不報,就是有人打你,你也不和他對打、不反打他;有人罵你,你也不罵他、不還報;這就叫一個「忍」。如果有人打你一拳,你也踢回去一腳,這談不到忍辱。如果他打你一個耳光子,打你嘴巴這邊,你應該再叫他再打那邊,兩邊都叫他打;為什麼呢?如果單打這一邊,那邊不打,那邊就會生一種妒忌的,所以兩邊都叫他打。打完了,還不反打這個人;所以打罵不報,這叫一個「忍」。

「精進波羅蜜」,就是你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是有始有終。你不能做事做得有始無終──就開始做得很高興的,等到做了一個時期,就不願意做了,那無終。你有始有終,這就是精進波羅蜜。

什麼叫做「禪定波羅蜜」?禪定,就是「四禪八定」。四禪,就是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

到初禪的境界上,你的氣沒有了,就像死了似的,呼吸氣斷了。他若到初禪,你把他埋到地裏邊三天三宿,他也不會死的;就像瑜伽,有功夫的,可以埋到地裏頭三個鐘頭不死。你若到初禪境界上,埋在地裏,不要說三天三宿,埋多久也不會死的;所以有的人若說他證得初禪,先把他埋上看一看!如果埋上,他不死,這證明他到初禪了;要是埋上會死,那他是沒到呢!

到二禪的境界上,人這個脈搏停止沒有了!在初禪,呼吸斷了,脈還有的;可是二禪這種境界,真像死人一樣,脈都斷了,心也不跳了──有心跳也少少的,好像有一點點。

三禪不單脈斷了,念慮也都斷了、都不生了;那個時候,真不打妄想了。在第三禪,念是停止住了,止念了,但是沒有斷;到第四禪,念斷了、沒有了,到了「捨念清淨地」。

初禪又叫「離生喜樂地」,離開這種的煩惱,而生出一種快樂;但這時候還沒有定呢!第二禪又叫「定生喜樂地」,有一種定了。第三禪又叫「離喜妙樂地」,離開有「喜」的念,而生出一種妙樂。第四禪又叫「捨念清淨地」。

八定,是除了這「四禪」之外,再加上「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非想處定」。四禪八定,這是禪定波羅蜜。

「般若波羅蜜」,就沒有爭了。為什麼有鬥爭?就因為沒有真正的智慧、真正的般若;若有真正的智慧,就不會鬥爭了。

這都是在小乘裏邊三藏教的教義,有這樣的講法。講起這個「六度」,多得不得了,很多很多種講法,每一度又有「十利」。如果你們願意聽,我不妨就用多一點時間來詳細講一講;若不願意聽,我馬馬虎虎地講少少就可以了。你們各位願意聽多一點的?是願意聽少一點的?都不願意聽嗎? [弟子:A little more! A lot more!(多一點!多很多!)]

六波羅蜜的義理很多,現在用「六波羅蜜」和「十善」來講。由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,這就是一種布施度、布施波羅蜜;不兩舌,這就是一個持戒波羅蜜;不惡口,這就是忍辱波羅蜜;不綺語,這就是精進波羅蜜;不貪、不瞋,這就是禪定波羅蜜;不邪見,這就是般若波羅蜜。這以「十善」,來配這「六波羅蜜」。

又者,六波羅蜜又有三種的講法:(一)對治;(二)相生;(三)果報。

(一)對治:第一,布施就是對治慳貪;慳貪就是不捨得,布施就是捨。第二,持戒就是對治毀犯,對治你犯法、犯戒。第三,忍辱就是對治瞋恨。第四,精進就是對治懈怠,你就不懶惰。第五,禪定就是對治散亂。第六,般若就是對治愚癡。

(二)相生:怎麼叫「相生」呢?就是「捨家持戒」,把家庭捨了、把太太也捨了,就是持戒;持戒時,你「遇辱則忍」,遇著污辱的事情,你就應該忍;忍完了,你就會精進;精進了,你會調五根。調五根,就是調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把五根都調和了,它就都不作怪、就都聽你的招呼,就是有定了。這五根調伏了,你就知道這法界性;知法界,就是般若。所以這是「相生」的講法。

(三)果報:你布施,就能得到富貴、有財寶的果報。你若持戒律,就得到諸根具足的果報,也不會瞎眼睛、也不會瘸,不會或者沒有手了、或者沒有腿,或者六根不全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都不具足。你若能忍辱,就能得到容色端正,你相貌生得就會很圓滿、很美麗的;你看那個醜陋的人,為什麼他醜陋呢?就因為他前生什麼也不忍,所以就醜陋了。你能精進,就能得到大勢力,你有很大的力量。你若禪定,就能得到壽命安考──壽命很長的,願意活多大年紀都可以的。般若得到的果報是什麼呢?就是辯才無礙,得到會講、會說。

這是三種的講法,再講「十利」;每一種波羅蜜又有十種利益──

第一度「布施波羅蜜」。修布施有十種的利益,什麼是十種利益?

(一)能降伏慳貪煩惱。慳貪,這是一種煩惱,很不容易降伏的;必須要用布施,才可以把這個慳貪的煩惱給降伏了。

(二)捨心相續。你前念想要捨,後念又不捨了,這談不到捨。你必須要念念都有捨心、有布施心,要接連不斷的;相續,是繼續、不停止。

(三)與眾生同資產。同一切眾生平均財產,沒有什麼分別;因為你的錢可以布施給其他人,大家都通有無了。

(四)生富貴家。能生到富貴的家裏去。

(五)生生施心現前。施心,就是布施的心;生生世世都有布施心,都能發布施心。

(六)四眾愛樂。比丘僧、比丘尼都歡喜你,為什麼呢?你可以布施給他;優婆塞、優婆夷也歡喜你。

(七)處眾不怯畏。你要是沒有德行,遇著很多人,你不是怕這個、就是怕那個。看見這個,「啊!他太有德行了!」你也怕他;看見那一個,「哦!他太兇了、太惡了!」你也怕他。他善你也怕,惡你也怕;你若有做布施,就是善也不怕、惡也不怕,這叫處眾不怯畏。

(八)勝名遍佈。你有布施,人人都知道你是個大富長者;你這好名譽,誰都知道。

(九)手足柔軟。手也很綿軟的,所謂「手軟如棉」──手好像棉花那麼樣子,好柔滑的。不像粗人,那個手腳很粗的;你摸到他的手,就好像摸到鐵沙子上那麼硬。佛手是「兜羅綿手」,這都是生生世世行布施所得到的相好。

(十)恆值善知識。這種更好,什麼呢?常遇善知識。你要是到你所到的道場,就能常常遇著真正的善知識,來用苦口婆心──苦口,就是他專門說你不願意聽的話,你聽著他說的話,好像很苦似的;婆心,他心裏是一種慈悲心。你遇不著真正善知識,就是你在前生沒有做布施。

你能布施,就能得到這十種的利益。其餘五種的波羅蜜,也每一波羅蜜,都有十種的利益。

第二度「持戒波羅蜜」。戒,是止惡防非。止惡,就是諸惡不作;防非,就是眾善奉行。你能以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」,這就是真正的持戒。你要是不能諸惡不作,說是小小的毛病不要緊,這小小的過錯,大約對我修行沒有什麼害處吧?你要知道,頭髮雖然細,要是集聚多了,也就變成粗了;所以你不要以為小毛病就改不改都不要緊的,越小毛病越要改!那麼說,大毛病不要改,小毛病改就可以了吧?你若小毛病能改了,大毛病自然就沒有了;那個大的過錯,就是由小的過錯集聚而成的。這個山,不是因為那一粒微塵小就不要它,你要知道,山是由微塵造成的;微塵雖然是小,可是會造成一座山,我們這過錯,也是這樣子。

那麼眾善奉行,說是大的善我才去做去,小的善不要做了吧?不是的。你要由小而大、由近而遠、由淺入深;所以你小的善若做了,那大的善也自然就有了。你做多了小善,就是大善;所以說「毋以善小而不為,毋以惡小而為之」。你不要以為善小,你就不要做;你不要以為惡小,你就去做去;這就是一個「戒」的意思。

持戒的人,你能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,就得到十種的利益。這十種的利益:

(一)滿一切智。你要是持戒持好了,就能圓滿你一切的智慧。

(二)如佛所學。和佛所學的是一樣的;佛就是「以戒為師」,所以才說「金剛光明寶戒,是諸佛之本源」,諸佛都是從這個戒生出來的。

(三)智者不毀。你持戒律,除非無知的人來譭謗你、破壞你;有智慧的人,絕對不破壞你、不謗毀你、不會找你的毛病。無知的人,當然他亂講了!你就是好的,他也說你不好;你不好,他又說你好。為什麼呢?就因為他沒有智慧;沒有智慧的人,才是顛倒是非、黑白不分,這叫愚癡人的行為。現在你持戒,智者不譭謗你,而且還讚歎你。

所以你想要人家讚歎你,你就不要爭第一、不要去搶第一;你要做出來事情做得第一,做什麼事情都第一,就是最好了。誰能做得最好,誰就是第一;做得不好,你就是第一,也是一個假的,沒有用的。你看那些個演電影的,有做皇帝的、又有做娘娘的,但是他那個是假的。雖然大家看他是皇帝,哦!這是影帝呀!電影的皇帝,那沒有什麼用的;電影的娘娘,也不是真的。為什麼他做電影的皇帝?為什麼她做電影的娘娘?就因為他在往昔就喜虛榮;喜虛榮,就好假名,真的事情他不幹,盡做假的事情。所以他歡喜做皇帝,就做了一個電影的皇帝;歡喜做娘娘,就做了一個電影的娘娘──就是「影后」。可是,這不過是作戲而已、是演電影而已!

(四)誓願不退。這是最要緊的。他發誓願:我是為求佛法,就是怎麼樣困難,甚至於餓死、凍死,也不退失我的菩提心!發這個願,沒有人供養我,那是最好的。不要貪圖供養,不要一天到晚想人家送一點什麼供養之事:「這可是我有道德了,我修行了!有人供養我了!」這就錯了!要發那個誓願,為求佛道,捨頭、目、腦、髓、身肉、手足,乃至軀命;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子,發這種菩提願,永遠不退、不向後轉。好像舍利弗行行菩薩道,眼睛挖出來,挖錯了,人家就給摔碎了,他又不行菩薩道了,這就是退了!我們在佛法裏邊,越困難、越不退,那才是真正求佛道的人。不容易啊!各位善知識!想求佛法,這是一件最難的事情,不是五分鐘的熱度,過了五分鐘之後就涼了。

(五)安住正行。安,就是住在平安的地方。什麼呢?就是正行,不要行邪行。所謂「正行」,就是要利益人,不是利益自己。你盡有一種攀緣心,那就不是正行;你若沒有攀緣心,這就是正行。

(六)棄捨生死。把這個生死不要了;不要捨不了這個生死,認為我這個生命是最寶貴的,要好好地供養這個身體、好好地給它吃點好東西,或者給它買一點維他命補一補、或者買一點有營養的東西,來叫這個身體強壯一點。你叫它強壯,它可不叫你強壯;你這個身體越強壯,你的智慧就越衰弱。你的智慧衰弱,你這個身體強壯,那是假的;你的慧命不增長、你的智慧不增長。所以要棄捨生死,這個生死問題不要緊的,生就生、死就死,把它看得很平常;但是你可要修行,你若不修行,說是生死沒有問題,那你就生了死、死了生,永遠也離不了生死。不看它重要,而且要修道,這才能了生死。

(七)慕樂涅槃。慕,是羨慕,我最歡喜這個「涅槃」的法了;所謂「涅者不生,槃者不滅」,持戒就是要得到這個涅槃。

(八)得無纏心。什麼叫「無纏心」呢?就是你心本來很有智慧的,菩提心也很大的,可是被纏住了;就是被十纏(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身、邊、戒、見、邪),被這十種的東西,把你的心給纏住了。纏住了,智慧也生不出來了;那麼得到無纏心,就是把你心解脫了!

(九)得勝三昧。勝,就是和普通那個三昧不同,殊勝的這種定力。這種定力,呵!那真厲害。什麼亂也擾亂不了他,他是定。這種定是不可思議的,這是殊勝的一種定。

(十)不乏信財。你有信心,這是你的一種財寶;你若沒有信心,那你就是個窮人。好像法師講法,你若沒有信心,就生不出來菩提心;生不出菩提心,你就等於窮一樣。所以第十種利益,不乏信財;乏,就是「少」,不少信財。這信財多得很,很充足的;你充足信心,就等於是你有了財富了。

這是持戒有這十種利益,要是詳細講,也是很廣泛的,這也都是簡簡單單來講。

第三度「忍辱波羅蜜」。這個忍,很不容易做到的。這個「忍」字上邊是一把「刀」,而且還是「刀的刃」;這個「刃」底下,加上一個「心」字。你這忍,好像心裏扎上一把刀似的。這把刀刺到你心裏了,你說痛不痛?最痛!這是不容易忍的;你若再能忍,那就是把「忍」的關打破了!所以你要是能忍這個辱,就是波羅蜜。波羅蜜是什麼?就是過關了,過去這個「關」了!什麼叫「關」呢?好像那個「山海關」,有山、有海,那兒有個關、有一個門;這個門一關,就過不去了。你現在能忍辱,這就過關了;過關,也叫「波羅蜜」。波羅蜜叫「到彼岸」,就是由生死的此岸,經過煩惱的中流,而達到涅槃的彼岸了。

所以這個「忍」,我有一首偈頌,說得雖然不太好,但是也不太壞。你要是把它記住,對你是很有好處的。什麼呢?

    忍是無價寶 人人使不好
    若能會使它 事事都能好

這個忍,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寶。沒有價值?說那很便宜嘛!這個不是很便宜,這根本就說不出來、也不知道它值多少錢了,所以是無價寶;你說 One million 也不行,Two millions 又不行,百千萬億 Millions 還是不行,沒有一定的價錢。可是,雖然是無價寶,人人就使不好它。沒有事情來的時候,這個說我也能忍,可以修忍辱行;那個說我也可以修忍辱行,什麼事情忍耐一點就過去了、就沒了!等事情一來了,這叫「當面關」;說是我能忍辱,偏偏就來了個事情,叫你忍不了了。譬如你發心說我修忍辱行,那一個人來到這兒,也不知為什麼,「啪」!就打你一個嘴巴,把牙就給打出血來,然後又踢你一腳;這個時候,你說能忍不能忍?這就像心裏扎上一把刀那麼樣子。你若能沒有事,那你過關了;你若忍不了,還得要練習、還得要學。忍辱是很不容易的一種事,所以才說「人人使不好」,就人人都不會用這個「忍」。如果你會使這個「忍」字,無論什麼事情都會好的。但就因為一個「不忍」,所以把事情就弄得糟糕了。

我以前講彌勒菩薩那個偈頌,也是很不錯的。他說:

    老拙穿衲襖 淡飯腹中飽
    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
    有人罵老拙 老拙直說好
   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
    唾在我面上 憑它自乾了
    我也省力氣 你也無煩惱
    這樣波羅蜜 便是妙中寶
    若知這消息 何愁道不了

「老拙穿衲襖」,老拙,就是很老、很蠢笨的一個老比丘,他穿著破襖。「淡飯腹中飽」,那個飯沒有味道,一點什麼滋味也都沒有,但是我吃飽了。「補破好遮寒」,我補我這破衣服,補好了,它就可以遮寒啦!「萬事隨緣了」,無論什麼事情,隨緣隨分就了了,沒有問題;也就是「Everything's OK」;但是有的時候,這個 「Everything's OK」是不容易做得到的;隨緣說是「了」,但是有的時候「不能了」。彌勒菩薩他就隨緣了了!

「有人罵老拙,老拙直說好」,有人罵我這一個愚癡的人我這一個愚癡的人就說好!好!你罵我最好了,我就說好。「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」,有人若打我這麼一個最蠢笨的老頭子,我自己就睡倒地下了;你打我一下,我躺在那地方,就像睡著了似的。

「唾在我面上,憑它自乾了」,你用口水來吐到我的面上,等它自己乾了,我不用手來擦。「我也省力氣,你也無煩惱」,我也不用擦臉的力氣,你吐到我面上我都不管,你煩惱大約也沒有了;「這個人沒有用的,和他鬥有什麼意思!他是一個廢人!」所以你也無煩惱了。

「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」,你要能以修這樣的波羅蜜,這是妙中之妙的寶貝。「若知這消息,何愁道不了」,你若知道這個消息,你的道怎麼會不了呢?不要憂愁你不成佛,你一定會成佛的,不要擔心!只要你能修忍辱行,就可以到彼岸。

我講的是沒有什麼道理,不知道你們聽著覺得怎麼樣?有一個人說:「嘿!這對我們國家,一點用都沒有!我們都是要去打仗的,要去一刀、一槍、一炮,放原子彈去殺人的,你講這個『忍』,我們用不著!」你用不著,我自己來用,不用你用;我也不用,叫我徒弟去用!

現在有五個人報名想要皈依。我很慚愧的,也不知道怎麼樣來教化說英文的人?因為我是說中文的。我現在告訴你們五個發心願意皈依的,下個禮拜天是農曆初十,是七月十二號,也是禮拜天,或者可以打皈依。但是你們要考慮清楚一點,在這幾天想清楚;真要皈依,以後就要聽話。你不管我說中文你懂不懂,你就懂也要聽話、不懂也要聽話。你若覺得你不能聽話,現在還可以把你報名的名字取消。因為我現在也不願意收太多的皈依弟子,我願意把想要發心皈依的人,留著給你們這些個講英文的人,皈依你們美國這些個比丘、比丘尼,都可以。那時候,你們聽話,也與我也沒有關係;不聽話,與我也沒有關係。你們講英文對講英文的,或者就可以知道怎麼樣教化你們,你們也知道怎麼樣依教奉行了。現在有的時候,你要是不依教奉行;我一問:「為什麼你不依教奉行?」「啊!我聽不懂你講話!」或者聽不懂,真是有這個情形。所以現在想要皈依我的,你們一定要自己考慮清楚;考慮不清楚的,不要冒冒失失就皈依。以前皈依的不管,以後凡是皈依的,一定要依教奉行的。

忍辱是很難行的一種波羅蜜,「忍辱」這兩個字,大概的意思解釋已竟,再講一講「忍辱波羅蜜」也有十種的利益。世間的事情越難,才越有價值,要是不難,就沒有什麼價值;所以這個忍辱雖然是不容易修,但是這個利益可就大了,它的代價、它的價值非常之高。你若能在因地修忍辱行,將來你得到的利益,總括來說有十種。怎麼樣叫做十種的利益?

(一)火不能燒。為什麼火不能燒你呢?因為你裏邊沒有火了,外邊的火就沒有法子來傷害你;你裏邊若有火,外邊的火才燒你呢!所以說「沒有內虛,不招外感」;你內裏頭有了毛病,外邊的病也就來。好像人傷風了,因為你內裏邊盡打妄想,這叫「內虛」,那麼就傷風,這得了「外感」。這也是這樣子,你內裏邊盡修忍辱,沒有火氣了,所謂「性如灰」,外邊的火來,也沒有法子把你這個灰再變成火。

(二)刀不能傷。你修忍辱行,刀不會來傷害你,也就因為你裏面沒有刀槍了。你心裏頭沒有刀槍──沒有害人的心,外邊的刀槍也就不害你。所謂「門內有君子,門外君子至;門內有小人,門外小人來。」你門裏邊──你自己自性裏邊沒有刀槍,外邊的刀槍也就不會傷害你了。這是真正的哲學、真正的 Philosophy。

(三)毒不能害。不單刀不能傷,也毒不能害。你若修過忍辱行、忍辱行修成功了,所謂「縱遇鋒刀常坦坦,假饒毒藥也閑閑」;你遇著刀也沒有事,你就吃了毒藥也毒不死。所以達摩祖師被外道用毒藥來毒他六次,也毒不死他。為什麼呢?他就在無量劫以前,修忍辱行修得圓滿了,得到這個波羅蜜了。這個波羅蜜是什麼?就是解毒的東西,所以毒不能害了。

(四)水不能淹。你修忍辱行修得成就了,水也沒有法子把你淹死。

(五)非人所護。非人,就是一切天龍八部。天龍八部都來擁護你,守護你的道場。

(六)身相莊嚴。我沒有講嗎?你若修忍辱行,你相貌就生得圓滿,人人見著都歡喜,沒有人怕你,都是恭敬你、愛護你;他想離開你,也沒有法子離開你,時時都要想要親近你。這個「莊嚴」,就是有一種清淨沒有染污的心存在。不是像說某某人相貌很美麗的,一見著她,就生出來一種慾心;那就不叫「莊嚴」了!這莊嚴,沒有一種情感在裏頭,也就是沒有情愛在裏頭,只是有一種恭敬心。

(七)閉諸惡道。把惡道關閉了。什麼「惡道」?就是三惡道。把地獄門關了、餓鬼門關了,畜生門也關了;把三惡道的門都關了,你就不墮落餓鬼、不墮地獄,不托生去做畜生。

(八)得生梵天。你修忍辱行,將來可以生到大梵清淨天上去。

(九)晝夜安樂。晝三時、夜三時,晝夜六時都得到安樂。不是說白天就憂愁白天的事情;這一天,我的事情怎麼辦呢?晚間就憂愁晚間的事情;我明天是不是有工做了?會不會失業?會不會有飯吃?這憂愁煩惱很多。你修忍辱行的,就沒有這些個煩惱。晝,是日間;夜,是晚間;安樂,都非常的平安快樂,無憂無愁、不識不知,無思無慮的。

(十)不離喜樂。這個身體總覺得很歡喜,很快樂的;這個快樂,不是外邊的快樂,是由自性覺得有一種快樂,不是勉強做出來的。這是忍辱十種的利益。

第四度「精進波羅蜜」。精進,就是不懶惰。你聽經想要睡覺,這就不是精進;你聽經打妄想,這就不是精進;你在這兒聽經,和人講話,這就不是精進。那什麼是精進?不睡覺、不打妄想、不講話,平心靜氣的,注目凝神、畢恭畢敬。「啊!精進!我應不應該精進呢?是不是叫他精進,不叫我精進呢?」不是,我也應該精進;他精不精進,我不管他。我現在要睡覺嗎?我站起來,再不行,我就跪在那地方聽經;我一定要對治這一種懶惰,把懶蟲要一刀兩斷殺了它,這就是精進了。有的人說:「哦,我受五戒,不殺生!殺個懶蟲,那不犯戒了嗎?」你把懶蟲若殺了,你就有精進了。你這個精進是個什麼呢?就是精進虎,好像老虎似的。你看老虎,路跑那麼快,那就是精進;你若能學老虎,那就是精進。說老虎我沒看見過,不知道,那牠是怎麼精進?我現在再給你介紹一個「小老虎」,就是貓。你看見貓了沒有?那個貓一跳,跳得很遠,又會上樹;老鼠跑得那麼快,也沒有貓跑得快。這精進,就學貓那麼樣快、那麼精進。

好像你由早晨四點鐘起來,到晚間九點鐘以後,或者十點,才休息;這一天,這是精進了。你若是「這一天我休息休息了!」那你就是沒精進;這精進,就是這個意思。明白了?但是又有「身精進、心精進」。身精進,是晝夜六時用身體來行道、來修行。到一早起來的時候,就起來了,作早課,也不懶惰,絕對不落人後,絕對不要大家都站在那地方就等你一個人。你說好意思?叫那麼多人等你一個人!你把大家的寶貴時間都給耽誤了!這不單沒有精進,而且還造了罪。為什麼呢?「寧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」,那千江的水,你都把它搖動了,可以的,但是你不要動修道人的心。那修道人的心,他只要打一個妄想就不得了了。你令他說:「唉呀!這個人還不來!」就生了瞋恨心了;這這樣子,你把那個道人心一給動搖了,你就沒有功,有過了,這個罪過很大的。心精進,是晝夜六時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時時都不打妄想,時時都對於三寶有一種恭敬心、供養心。

現在還是依照這「十利」來講這個「精進」;你要是修精進、有真正精進,修頭陀行,抖擻精神──所以參禪在止靜的時候,就喊一聲:「打起精神!不要睡覺!」這就是叫你精進的。精進也有十種利益:

(一)他不能折伏。你能折伏他,他不能折伏你。你有精進、有這種真正功夫,你和人辯論,也百戰百勝;和誰一辯論,他不能折伏你,你就不會輸給他,一定會勝利的。為什麼你會勝利?就因為你精進。好像軍隊打仗,這邊的軍隊,那麼精神抖擻的;那邊的軍隊,就像要睡覺了似的。那邊就是懶惰,這邊就是精進;你精進這一邊,一定把那個睡覺的會打敗了它。

(二)佛所攝護。那更不可思議了,佛攝護你。佛一看:「哦!這個眾生真是不錯,他是認真修行、不懶惰,真是一個好孩子!」佛因為你是個好孩子了,來保護著你、攝受你。你看!這是不是利益呢?

(三)非人所護。不單佛護持你,天龍八部、人與非人等都擁護你,都保護著你。

(四)聞法不忘。這是最好的一個利益,什麼呢?聞法不忘──Good memory(記憶力好);除非不聽見法,聽見,就不會忘了!所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聽過一次,永遠都不會忘了。你看好不好?這第四個利益,你願不願意要?我相信我們在座的都想有這個利益,那就精進啦!你不修精進,就沒有這個利益。你盡力修行,一分的精進,就有一分利益;十分的精進,就有十分利益。

(五)未聞能聞。這個利益更是不可思議,這真是妙!沒有聽見這個法,都能聽見。你看這是妙不妙?這是利益不利益?你不要說旁人,今天來這三位居士──這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兒子,本來沒有機會到美國三藩市這兒來聽佛法的,現在來了,聽著了。本來她今天也不預備聽的,大約聽我講一些個騙人的話,就把她騙得心裏就動彈了;這個媽媽就問兒子:「我們好不好再等著在這兒聽經?」兒子說:「可以的!」這就叫「未聞能聞」了!本來沒有這個機會聽佛法,她家離這兒很遠的。這也就是因為她往昔有過精進,她若沒有精進,現在她怎麼也吃齋了?吃齋、念佛、信佛,都不是很容易的,這都有宿世的因緣,才能發這種的心。

(六)增長辯才。本來你不會講說佛法,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這麼樣辯才無礙了!這就是因為你精進。你精進,辯才也就增長了。什麼叫辯才?我告訴你,就是會說話。怎麼叫會說話?你想哭,他把你說樂了;你本來想要發脾氣,他把你說得生出一種慈悲心來;本來你想要跑,在這個暑假班太辛苦了!他能把你說得不跑了,這都叫辯才。就是會說話,令你聽著很舒服的;甚至於他罵你,你聽著,這滋味也很甜的,不覺得苦。這就是辯才。

(七)得三昧性。得這個「定性」。

(八)少病惱。病惱都跑了!沒有病了,也沒有煩惱了,也不知道它跑到什麼地方去了。

(九)隨食能消。只要你精進,你吃多少東西都能消化。為什麼無論你吃得再飽,等沒有好久,這個肚皮又餓了?你就精進嘛!精進就是勤,就是殷勤做工、不懶惰、不躲懶偷安。不會說:「喔!師父不在這兒,我現在休息休息了。嗯!閉閉眼、睡睡覺!」不躲懶偷安,這就都是精進;所以得食能消,那消化力很強的,胃口也不錯、 Stomach very good! 精進,就有這種的好處!

(十)如優鉢華增長。好像優曇鉢羅華增長,一天比一天增長、一天比一天增長。

上人:臺灣來這三位居士,你聽著我亂講,怎麼樣啊?

答:法師講得很好,聞所未聞。第一次,真是開我的愚昧啊!開我的愚昧不淺。

上人:未聞,現在也聞囉!

答:哦!是的。我還請問師父,「優曇鉢羅華」,在中國話是怎麼講啊?

上人:「靈瑞」。

問:哦!是不是「曇花一現」那個瑞?

上人:是!它三千年才開華。

問:三千年?靈瑞三千年才開華?

上人:「優曇缽羅」,這是印度話,翻譯成中文,就叫「靈瑞」。

好了!今天經講得好,也勉勉強強講完了;講得不好,也勉勉強強到時候了!那麼還有一刻鐘,我可以躲一刻鐘的懶。不過我這個做師父的懶一點不要緊,做徒弟的不可以懶。為什麼呢?「有狀元徒弟,沒有狀元師父」;我叫你們不懶,我自己就不管自己了!所以你們都不要懶!方才說把這個「懶蟲」斬了,變個「精進虎」;我一想,這老虎是太惡了,不要變成精進虎,變成一個精進龍好了!這個「蟲」可以變成「龍」。你們,我希望這個懶蟲都變成精進龍。!

第五度「禪那波羅蜜」。什麼叫一個「禪」呢?禪,是半梵語,具足就叫「禪那」,在中國的簡稱,就說是「禪」。一般人所知道的,說是有「禪宗、教宗、律宗、密宗、淨土宗」這五大宗。雖然一般人都知道說「參禪打坐」,可是沒有學過佛法的人,對「禪」這一個字是認識,但對於意思就是不明白了!他不知道這個「禪」是印度話。

「禪」印度話叫「禪那」,翻譯為「思惟修」。思惟,就是你用思想想一想。想什麼呢?想那個「沒有的」、想那個「有的」、想那個「也有也沒有的」,這是禪。想那個「沒有的」就是一個「無」;想那個「有的」,就是一個「有」;想「也有也沒有」,就又想「有」、又想「沒有」。所以就參悟話頭,參「念佛是誰?」這叫「參禪」。參禪所以叫「參」,就好像用錐子錐窟窿似的。這個錐不透,一定要錐;錐透了,這叫「破本參」,把這窟窿錐透了,露出光明來了!在這個黑暗的屋子裏邊,窗戶、門都沒有,就用這個錐子鑽窟窿;鑽出來一個窟窿,這透進來光明了。這就是你在一個愚癡人的時候,什麼也不明白,這就等於在那一個黑暗的屋子裏一樣,沒有窗戶、也沒有門;你用參禪的功夫,參透了,透進光明來了!這是個參禪。

這個「參禪」,又有一個比喻,比喻什麼呢?我前面為什麼要講貓?就是因為給「參禪」預備的。參禪像什麼呢?「如貓捕鼠」,就像貓捉老鼠似的,瞪著眼睛看老鼠洞,這麼看著、看著,老鼠一出來,上去一爪,把這老鼠給兜住了,老鼠沒有法子跑了。什麼是老鼠?就是你那個「無明」,在黑屋子裏邊,沒有光明,那就好像捉老鼠似的;你透出光明了,那把老鼠給捉住了。

又有一個比喻,像什麼呢?「如龍養珠」。龍所最放不下的,就是牠那一粒寶珠;那兩條龍都想搶那一粒珠子!牠最愛惜那個龍珠,比牠生命還寶貴,所以總要想方法保護牠這個珠子。你參禪的人也就是這樣子,好像龍保養牠那個珠子一樣,念茲在茲。念茲,念在這個地方;在茲,就在這個地方。念茲在茲,這就是「觀自在」。你若能觀自在,這就是念茲在茲;你若不能觀自在,那就跑了。什麼跑了?就是打妄想。你那兒一打妄想,就不自在了;你不打妄想,那個時候就是自在。所以你們說「觀自在」怎麼樣翻譯?就是「不打妄想的時候」,就叫「自在」。

所謂「念動百事有,念止萬事無。」你這一打妄想,什麼事情都現出來了;念若停止了,萬事都沒有了。所以我常常對你們講:「心止念絕真富貴,私欲斷盡真福田。」你這個妄想心止了,你這個妄念也斷了、絕了,這是真正的富貴。為什麼呢?你沒有貪心了!沒有貪心的人,就是富貴人;你有貪心,那就是窮人。你若不窮,為什麼要貪呢?貪,就是因為自己沒有、不夠,所以有貪心。有一百萬,想貪兩百萬;兩百萬,哦!想貪二仟萬;兩仟萬,想貪兩萬萬,總也不知足。為什麼他不知足呢?就是怕窮、就是怕沒有,所以他就貪了、不知足。所以說,你不知足就是苦;你若知足,你不貪了,那就是樂。「私慾斷盡真福田」,私,是自私,英文叫 selfish;欲,是欲念,英文叫 desire。這 selfish 和 desire 最壞不過的。你若沒有私欲了,那才是真正的有福報。你一天到晚不是貪這個、就是想那個,欲望一天比一天增加,那就沒有福報了。你不打妄想,也不爭、也不貪,也沒有什麼欲望,這就是福田。

所以參禪就像這樣子,好像貓捕老鼠,又像龍保護牠的珠子那樣子注意。說是:「我修行,不想像一隻貓那麼樣盡抓老鼠、殺生,我也不想像龍那麼樣飛天遁地的。」那麼我現在再給你舉一個例子,像什麼呢?「如雞孵卵」,像母雞菢小雞子那樣子。那個雞菢小雞子,你知道怎麼樣啊?經上說「卵以想生,胎因情有」。龍是化生,貓是胎生,我們現在說這個雞是卵生;雞菢小雞子,就這麼想:「我在這兒,我這個小雞子到時候牠會出來的,一定會有一個小的小雞子現出來。」你參禪也是這樣子,就像那隻老母雞菢小雞子似的。你看!喔!有一天我一定會開悟的!我用一天功,我自性就會現出一點光明;我天天用功,天天就會現出智慧光明來。總有一天,我和佛是一樣的、無二無別的!你這麼參來參去,你有一天就會成功了!

這是參禪的意思。參禪也有十種的利益,這十種的利益:

(一)安住儀式。你天天這麼參禪打坐,總有個樣子;這個「樣子」,就是個「儀式」。你天天參、月月參、年年參,時時參、刻刻參,這要有一定的儀式。在禪堂裏要跑香的時候,就叫「行起來!」這跑了,跑得甚至於身上都出汗了,跑得天昏地暗──天昏,也就看不見天了;地暗,也就看不見地了──上不知有天、下不知有地、中不知道有人,你說這是哪兒去啦?連個人都跑沒有了,但是可不是丟人了。怎麼樣子呢?不知道有「我」了,根本就沒有一個「我」了!所謂「無人無我觀自在,非空非色見如來」,一跑到這個「無我無人」的時候,就觀自在了。既然沒有我,你沒有我的妄想了;沒有人,也不打人的妄想了;這個時候,就是觀自在了。佛也不落於空、也不落於有,所以如來的法身就是「非空非有」的,你就見著如來的法身了!這是安住儀式。

(二)行慈境界。行,是修行;慈,是慈悲。行慈,不一定要說是對人好,好像有些人對誰都很好的。真慈悲,是遇著應該慈的,就用慈悲來教化他,這是「攝受的門」;遇著這種的眾生,你應該罵他一頓、或者打他一頓,他才能覺悟的,那麼你就要用你這個慈悲心來打他、罵他,罵得他開悟了,或者打他幾香板,把他打開悟了。所以在禪堂裏,常常有打人的。這個打人,和一般打人不同;想他開悟、想他好、想他守規矩、想他不打妄想,這叫行慈境界。

(三)無悔熱。悔熱,就是煩惱。悔,是後悔;後悔,就心裏生出煩惱,這叫「熱」。無悔熱,就沒有煩惱。

(四)守護諸根。守護這個六根。六根怎麼要守護呢?你不守著它,它就跑了。跑到什麼地方去呢?眼睛就跟著色塵跑;耳朵就跟著聲塵跑了;鼻子就跟著香塵跑了;舌跟著味塵跑了;身就跟著觸塵跑了;意就跟著法塵跑了。所以守護諸根,就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。放光,就是都不打妄想了,都生出本有的智慧了,智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,所以這叫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。

(五)得無食喜。參禪的人就會得到「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」,不吃東西也歡喜。誰若能參禪參得不吃東西也不覺得餓了,還生出一種歡喜心,這就得到第五種的利益;這叫「得無食喜」,沒吃飯也歡喜,只要有參禪就可以了。

(六)離愛欲。離,是離開;愛,是情愛;欲,是欲念。離開愛欲心,這就是清淨心。愛欲就是染污;染污也就是生死。我們一般人為什麼有生死?就因為愛欲不斷。一般人為什麼在這個六道輪迴裏轉來轉去,生死不了?也就因為有愛欲心,也就因為這種愛欲總也斷不了。你斷不了愛欲,生死就不能了;生死不能了,那就在六道輪迴裏頭轉來轉去的。所以,參禪的人能離開這個愛欲心;你沒有愛欲心了,這個地獄門就關了,不會墮地獄了。

(七)修禪不空。不空,不就是「有」了嗎?這個「修禪不空」,只怕你不修,你修,就不會空過的。你修,你坐禪坐一個鐘頭,你的慧命就增長一個鐘頭;你坐兩個鐘頭,你的慧命就增長了兩個鐘頭。你時時刻刻來參禪、日日月月來參禪、年年參禪,這你一定會開大智慧的。

(八)解脫魔業。魔的業力、魔的業障,都可以得到解脫,魔沒有法子來障礙你的道業。

(九)安住佛境。你能常常參禪,就得到這種的利益,安住在佛的境界上。

(十)解脫成熟。這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種好處。你到這個解脫成熟了,就是沒有障礙了;沒有障礙,就是清淨法身。

第六度「般若波羅蜜」。「般若」是梵語,翻譯為「智慧」。為什麼不把它就翻譯「智慧」?因為這個「智慧」是很普通的;「般若」是很尊貴的,這是「尊重不翻」,因為尊重「般若」這個音,覺得很妙的。又,般若有多含的意思,不是一種意思,所以又不翻。什麼是多含呢?因為「般若」有三種的意義。第一,是「文字般若」。好像這一切佛所說的經典、佛教的文章,都可以說是文字般若;一般世俗的書類,不可以稱「文字般若」。由「文字般若」而起「觀照般若」;你讀經典,就生出一種觀照;由「觀照般若」,就達到「實相般若」。這個「實相般若」本來是無相的,可是無所不相;它沒有相,但是還沒有一個「沒有相」,所以謂之「實相」。這「實相」就是「非空非有」;文字般若就是個「有」,觀照般若就是個「空」;由「有」而達「空」,由「空」而又達到「非空非有」。你能了悟這個「非空非有」的境界,這就是「實相般若」。因為有這三種的意思,所以就保留著它不翻譯。

這「般若」是個「智慧」,你若有智慧,就有般若、就沒有愚癡;愚癡的人,就沒有般若、沒有智慧。說是:「我這回我很憂愁了,因為我很愚癡,這沒有般若了!」你也不要憂愁。你知道你愚癡不是嗎?那就是有般若了,就怕你不知道。你本來是愚癡,你不知道你自己是愚癡,以為自己還有智慧呢!那就是真愚癡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沒有自知之明。你有自知之明了,這就是般若了,就是智慧了。你今天有自知之明,你今天有智慧;你明天有自知之明,你明天有智慧;你天天有自知之明,你就天天有智慧了。所以你不要憂愁你沒有智慧、沒有般若,只怕你不知道;你若知道,就是「般若」。

這個「般若」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?就是從「愚癡」那兒而來的。你若沒有愚癡,也沒有般若了;所以你知道你有愚癡了,那就是般若現出來了。你看!就是這麼妙!所以這妙不可言了。本來這個妙法,我不能給你講的;不過我看你們現在的機緣都差不多了,講出來也不要緊了。為什麼機緣差不多呢?現在講到這個「般若」嘛!第六度般若波羅蜜,要是差的時候,我就不會講;因為差不多了,所以要講了!

你看!前幾天講「忍辱」,就有好幾個忍不了了,就退回去了。怎麼樣退回呢?講「忍辱」,不講的時候,他想不起來發脾氣,還可以忍一忍!一講「忍辱」,他就要發脾氣!講「精進」,不講他還不退,一講「精進」,就要 Retreat、就要向後退了!現在講「參禪」,不講參禪他不亂,一講「參禪」,他就亂來了、亂上了!現在講「般若」,不講他還沒有愚癡;一講「般若」,這個「愚癡」就現出來了。為什麼呢?不是不講「般若」,你的「愚癡」沒有現出來;那時候因為沒有「照妖鏡」這個鏡子,你就是愚癡也不知道!這現在用鏡子一照:「喔!這個愚癡是這樣子的?」以前你也不是說能忍辱,因為你就沒有比較,你忍不忍都不覺得;現在一講「忍辱」,也是用這個鏡子一照,知道是不能忍了。以前沒有講「精進」的時候,自己懶惰一點也不覺得;這一講精進:「啊!原來我是這麼個懈怠人哪!」所以你現在知道自己愚癡了,那就有一線的光明,就生出智慧來了。

般若有十種利益,你若修般若,就得到這十種的利益;不修般若,就沒有這十種利益。般若就是智慧,智慧就是不要執著;你有所執著,就是沒有智慧。所謂「般若常明」,就是智慧光常常照耀。

(一)不取施相。不取這個布施相;你有智慧,就不取施相。你若取施相,就有所執著;不取施相,就無所執著了,也就是「三輪體空」。什麼叫「三輪體空」呢?三輪,就是施者(布施的人)、受者(被布施的人),中間又有「施物」,就是所施的財和物質。你要是執著你所施、你能施,這就有個「能施、所施」。能施,就是這個布施者;所施,就是受布施的人。「能、所」不亡,這有所執著了。三輪體空,就是沒有施者、沒有受者;也沒有一個「能施」,也沒有一個「所施」;也沒有一個「能受」,也沒有個「所受」。中間也沒有這些個財物──不是沒有,就是不執著;「能、所」都沒有了,這叫「不取施相」。

為什麼你布施還要三輪體空?這就是無所執著了。你若布施了:「喔!我布施了幾百萬,這個功德你說多大!」就像梁武帝問菩提達摩似的,他說:「我造了這麼多寺院,修了這麼多橋樑,又度了這麼多人出家,你說我有功德沒有?」要是達摩祖師說:「你有功德了!」這就順乎人情來講佛法。達摩祖師是不順乎人情來說真佛法的,所以達摩祖師說「沒有功德」;這個「沒有功德」,也就是「不取施相」。你有施相,就有所執著;沒有施相,就無所執著了。無所執著,這個功德猶如虛空,在虛空裏都是你的功德,可是你不要執著。

(二)不依戒。說:「那是不要受戒了吧?不要依照戒來修行了吧?」這個「不依」,和那個「不取」是一樣的,就是叫你「不執著」。你不要自以為持了戒了,就有了修行了,啊!都懂了佛法了!不要有這種執著;你要「不持而持、持而未持」,這叫「不依戒」。你就守戒律,也不要以為你自己是修戒律:「你看!我是一個真正守戒律的人了,我是個律師!」這又有所執著了,有了一種我相。這個「戒」也就是教你「無我」的,你若有了「我相」,那就是我依戒律修行了;沒有我相,連「我」都沒有,什麼地方又有個「戒」呢?

說:「那連『我』都沒有,我若殺人、偷盜呢?根本我就想『沒有我』,不是我殺的!那不就也是不執著嗎?」唉!那個「不執著」可就有罪過,這個「不執著」是有功德的;你不要誤會了佛法,走到邪知邪見裏頭去,跑到那個「豁達空」──什麼都不相信、什麼都沒有了。這個「不依戒」,就是「不持而持」,你看那像是不持戒,但是他是持戒了;「持而未持」,你看他是持戒呢?他又無所執著,好像沒有持戒似的。這才是真正的一個持戒的人!

(三)不住忍力。不住,也就是不執著,不執著我有個「忍」,能有個「能忍、所忍」;你若有一個「忍」存在,那還不是真忍,真忍就沒有「忍」。「沒有『忍』,就不忍了?」你不忍,那更沒有忍了!這個「忍」是怎麼樣?所謂「忍而不忍,不忍而忍」。雖然忍,是若無其事似的,根本就沒有這一個「忍」的存在。如果你說「我修忍辱了」,那你又頭上安頭了;忍就是忍了,還為什麼要有個「我忍」?所以真修道的人,你要明白諸法空相;不明白諸法空相,那是不能修道的。

(四)不離身心精進。身也精進、心也精進。你精進,單身精進,這離開心了;你單心精進,離開身了。身心都要精進,但是也不要執著這個「精進」,以為我很用功的、我很修行的,我是很精進的。有一個「精進」的心在你心裏存在,那就不是般若精進。你若有般若精進,就要「精進而未精進,未精進而精進」;就是「掃一切法,離一切相」。你修行是要修行,但是還要離相;所謂「降心離相」,降伏其心,而又要離「降心」之相。降伏其心,把你心收拾老實了,這降伏了,沒有妄想心了。

(五)禪無所住。其實我不講,你們也都懂了,並且你們還都知道了。並不是你有他心通知道,是因為我講的第一是「施」,第二是「戒」,第三是「忍辱」,第四是「精進」,第五當然就是「禪定」了;所以這不需要有他心通,也知道我要講的什麼。但是你不知道怎麼樣講法,你只知道是要講「禪」了;不錯!這講「禪」了,你參禪,要參到「無所住」上。無所住,就是沒有執著了、破執了;這時候,法執也沒有了、我執也沒有了,「我法二空、我法雙亡」,這叫「禪無所住」。無所著住,這就是得到解脫了,這就是「般若禪」;你沒有得到解脫,就是還有所著住。

(六)魔不能擾。第六就是講「智慧」了!這個「般若的般若」是什麼呢?就是「魔不能擾」。魔沒有法子擾亂你,因為你有般若;若沒有般若,魔一來,你就大亂陣腳。什麼叫陣腳?好像軍隊在這個地方排兵佈陣,你正在排列的時候,人家那邊軍隊就進攻來了;你也沒有什麼準備,也不知道是打好?也不知道跑好?也不知道放槍好?也不知道是繳槍好?也不知道拿槍打好?也不知道是不打?就把槍繳給人家,跑啦!這叫大亂陣腳了。那個魔一來了,你就怕了,恐懼起來了,就生出一種亂心來了,那就是沒有智慧;你有智慧,魔神通再大,也不能擾亂你。

(七)他言論不能動。你若有真正的智慧,他言論不能動。你沒有智慧,人家說東,你就跑到東邊去了;人家說西,你就跑到西邊去了。有人對你說:「你修密宗,念『阿閦毘佛』,這是最好啦!」你就說:「喔!是嗎?好!我就學密宗了!念『阿閦毘佛』降魔,這不錯!」人說:「淨土宗最好的,念『南無阿彌陀佛』,這是末法最好的、無上的法了,你念『阿彌陀佛』啦!」「是嗎?好!好!我念『阿彌陀佛』。」就被人家搖動了。人家說:「哎!你不要學講經說法啦!你去住山去囉!住山,在洞裏頭,那才是真修行呢!」喔!你就跑那兒住山去了。住兩天半山,人家又說:「哎!修律宗最好,你持律啦!」你又跑到律上去了。總而言之,你性不定,人家說什麼好,你就跟著這個「好」跑了,這是他言論就把你動了,你就沒有定力了;他言論不能動,就是你有定力了。

你看!溈山老人在修道的時候,一個爛茅棚破得又漏、又不能擋風、又不能遮雨,風雨都一樣的可以進他的茅棚裏邊去。當時裴丞相是一個很有錢的人,就去看他;一看,這位老修行住這麼個破茅棚,於是發了菩提心:「我供養這位老修行,給他三百兩銀子,讓他造一個新的茅棚囉!」就拿出三百兩銀子。這三百兩銀子,也就和現在三百兩金子是一樣的價錢,在唐朝的時候,那是很多錢了,可以造一個廟。因為是破茅棚,他就把銀子放到門口那個草裏頭,就走了。

過了三年,裴丞相又來看,「我布施這麼多錢給他,我看看他造茅棚造得怎麼樣了?」回來一看,還是那個破茅棚。心裏就生出一種不信心來了:「這個和尚!我給他錢,他幹什麼用了?怎麼給他造茅棚,他不造呢?」就問溈山老人說:「我三年以前,我布施給你三百兩銀子,讓你造個茅棚,你怎麼沒有造呢?你這個銀子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?」想來和他算帳。溈山老人說:「你給我三百兩銀子?你放到什麼地方,你到什麼地方去找嘛!」裴丞相:「哦!我放到茅棚外邊那個草裏頭了。」於是到那個地方一找,這三百兩銀子還在草那個地方,連方向都沒動,還都在那兒呢!裴丞相一想:「這位老修行真是老修行了!三百兩銀子在草裏邊,經過三年,他動都不動它!幸虧沒有人到這兒來搶他的,若有人搶,不都給搶去了嗎?」知道這位溈山老人是個真修行之後,就又發心自己來給他監工造廟;所以在湖南造那個廟,可以住幾千人。然後又把他兒子送來出家,他兒子是個翰林──翰林,也就好像現在的 Doctor(博士),有 Doctor degree(博士學位)這一類的;有這個 Doctor degree,出家做什麼呢?天天要挑水,一天要挑三千擔水,供著人來吃。

溈山老人,人家送給他三百兩銀子,他看都不看。你看!這一種的精神,多值得人欽佩!不像我們,人家給送一堆垃圾來,就看看裏頭有什麼寶貝沒有?若在垃圾裏頭找寶貝,找到什麼時候也不會有寶貝的。所以你這麼一比較,相差多遠?古來的人,送給東西都不要;現在的人,沒有人送,想要去搶。這一相形,你說怎麼樣修行?

有人問我:「師父!這幾天你怎麼不高興呢?」我不高興,因為我所教化的人都「太聽話」了!我所教的道理,他們都「願意」去做,所以我就覺得很不高興了。我教人「凍死不攀緣,餓死不化緣,窮死不求緣」;但是這三種的宗旨,他們都給我破壞了!這個宗旨破壞了,所以我覺得,或者到這個國家來這一次,也沒有什麼用了!因為沒有用,所以我就覺得很不高興的。沒有一個人像溈山老人那麼樣子,人送去三百兩銀子,他三年看都不看,這種精神!那要是我們,今天去數一數,一塊、兩塊、三塊、四塊,這麼一天數一次的,怕丟了!

我再給你們說一個公案。古來有師兄弟兩個人發心打同參,在一起修行;修行,都是很吃得苦的,一天也都吃一餐的。有一次,走到了北方,離五臺山沒有多遠就下起雪來了,他們就在一個破茅棚裏住著。這茅棚裏什麼都沒有,空的,也沒有吃的、也沒有柴、也沒有米、也沒有水。這一下雪,下了三天,他們就在那兒餓了三天。

這師兄弟兩個打坐,這個師弟就打了妄想;什麼妄想呢?「我不吃三天飯,那可以的。師兄他本來是很有錢的人,這三天不吃飯,真太可憐了!要有人給送一點供養來最好了!這麼冷的天頭,最好送一點麵湯來!」他這麼一打妄想,這個土地公──土地公公就是管這個地方的神──就受不了了,啊!一看!這兩個真正修行人在那兒餓了三天,我這個土地公如果再不想法子護法,這我有罪過了!於是就托夢給住在後山的兩夫婦,告訴他們說:「你們前邊那個破茅棚裏邊,現在有兩個真修行人;他們餓了三、四天,都沒有吃東西。你快煮一點麵,給他們兩個送去吃一吃!」這兩夫婦都五、六十歲了,很信這個神的,尤其一天晚間做了好幾次這個夢,知道這一定是真的。於是就煮了很多麵,拿到破茅棚去給這兩個真正修道的人吃。

師兄弟兩個在那兒正打坐,師弟一看麵來了,高興地哈哈笑起來了!他這一笑,這師兄就知道了,對著師弟就發脾氣說:「喂!你修道,怎麼不修道?你盡打妄想!你打來的這個麵哪!現在你吃了!我從今天開始,我不和你在一起打同參了!你這個沒有出息的人!你這麼樣子,太沒有意思了!我要和你分開了!」於是把這個蒲團割開──本來他們兩個人坐一個蒲團;蒲團,就是打坐用的那個東西。他說:「現在我們把它割開,一人一半,你走你的、我走我的,我們再不能在一起。你盡打妄想!你盡攀緣心!」所以,以後兩師兄弟不在一起修行了,自己走自己的。

你看!古來的人,人家送來的麵,三天不吃飯,都認為是不合修行的宗旨。現在的人,啊!那你若給我送麵來,我真是有修行、有感應了!我想吃什麼就有什麼!所以修道,你打一個攀緣心、生一個妄想,以為是有了好吃的東西;但是對修道上,就發生大障礙囉!你口裏好吃,你自性裏就不會光明了。為什麼?你盡打妄想,盡有攀緣心存在!

這是「他言論不能動」,也就因為有定力。你若有定力,什麼事情也不應該有一種妄想、一種攀緣。你有攀緣,就好像餓得八輩子沒有吃過東西──好像那個鴿子似的,你看!一拿出吃的東西,牠命都不要了!你把牠嘴給捏住,牠蹦蹦蹦跑不了;你鬆了牠,牠還不跑,就因為這兒有東西吃。我們修道的人,切記不要學這鴿子這麼樣子;這鴿子就因為有貪心,沒有定力,所以現在做了鴿子。

(八)達生死底。達,是通達;「生死底」這個「底」,就是最低的一個地方,也就好像海有個海底,一切一切的器皿都有一個底。這個生死的底是什麼呢?就是涅槃,就是達到涅槃的處所。你有智慧,就能了生死,就能登彼岸;登彼岸,也就是到了生死的底。

(九)起增上慈。前邊講「五千退席」,那是「增上慢」;現在是「增上慈」,增上的慈悲,正和那個「慢」相反。本來沒有這麼大的慈悲心,一點一點又增加了這麼多,這是增上慈。

(十)不樂處二乘地。他不願意居處到二乘的地位上,他一定要向大乘的路來走。為什麼他不願意在二乘的地位上居住?就因為他有智慧,所以他要迴小向大,把小乘放下,而修大乘法。

H2.明推求妙法

時世人民,壽命無量,為於法故,捐捨國位,委政太子,擊鼓宣令,四方求法,誰能為我說大乘者,吾當終身供給走使。

在無量劫以前,釋迦牟尼佛作國王的時候,當時他能捨棄生命,來修六度萬行。

「時世人民,壽命無量」:當時這個世間上的人民,都很長壽的。「為於法故,捐捨國位,委政太子」:因為這一位國王想要求法,為求無上道的緣故,所以把他這皇帝的位子也都布施出去、都不要了,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太子。然後,「擊鼓宣令,四方求法,誰能為我說大乘者,吾當終身供給走使」:他就打起大鼓,很遠的人都聽見,就宣佈說:「我現在想在四方求法,哪一位有道德的人,能為我講說大乘佛法的,我這一輩子,就來服侍他、侍奉他;他需要什麼,我都供給他,他叫我做什麼,我就做什麼,所有的工作我都來做。」走使,就是給他做工人那樣子。

G3.求得法師

時有仙人來白王言:我有大乘,名妙法華經,若不違我,當為宣說。

在這一位國王宣佈他要求法,而甘心給為他說法的人做工人的時候,「時有仙人來白王言」:在這時候,就有一位仙人──仙人,就是長生不老,長活著不會死的人;他來到這兒,對這國王說了,「我有大乘,名妙法華經,若不違我,當為宣說」:我有一部大乘的經典,名為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。假使你不違背我,我就為你宣講。違背,也就是不聽教、不聽話。我教你精進,你就要懈怠;教你持戒,你就要犯戒;教你布施,你就要慳貪;教你忍辱,你就要發脾氣;教你禪定,你就要散亂;教你修般若,你就願意在愚癡上頭,這就叫「違背」了。你若不違背我,就是我說什麼法,你都不反對。

G4.受法奉行

王聞仙言,歡喜踊躍,即隨仙人供給所須,採果汲水,拾薪設食,乃至以身而為床座,身心無倦。於時奉事,經於千歲,為於法故,精勤給侍,令無所乏。

「王聞仙言,歡喜踊躍」:國王聽見這位長壽仙這麼樣一說,心生歡喜踊躍。你們各位想一想,他是一個做國王的,為求法,都這麼樣卑恭折節,把國王的身份也都不要了,王位也都捨棄了,願意為法來做工人。你們想一想,我們不是國王,我們求法有沒有這種的誠心呢?為了求法,歡喜踴躍呢?所以這國王一聽,有個仙人明白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,要給他講,他就歡喜跳起來了。

「即隨仙人供給所須」:即刻就跟隨著這位仙人,供養他所需要的東西。「採果汲水,拾薪設食,乃至以身而為床座,身心無倦」:好像到山上去給採果子,又拿著水桶去給提水去,到山上去斬柴。斬柴回來,就給作飯吃。乃至用他的身體給這位仙人來坐,當床來躺著。他這樣子來供養這位仙人,而身也不疲倦、心也不疲倦,一點疲倦的心也沒有。

「於時奉事,經於千歲」:像這樣子,這麼奉事這一位仙人,經過有一千歲這麼長的時間。「為於法故,精勤給侍,令無所乏」:為了虔誠求法的緣故,所以一點都不懶惰來供給,令這位仙人所需要的東西都不缺乏。

F2.重頌(分四)
G1.頌時節及正法求 G2.頌求得法師 G3.頌受法奉行 G4.結證勸信
今G1
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
椎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

「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:當爾之時,釋迦牟尼佛願意再說一說這個意思,就來用偈頌再把它說一遍。

「我念過去劫,為求大法故」:我回憶在過去無量劫之前,因為求大乘佛法的緣故,「雖作世國王,不貪五欲樂」:雖然我身為世界上最大國家的國王,但我也不貪這五種的欲樂。

這五種的欲樂是什麼?有人知道嗎?誰知道就趕快說,不知道,也趕快說你不知道!(弟子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)還有一個,是什麼?(弟子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)No! No! No! 你認錯了!是那一邊,不是這一邊。這是「五根」,你若再往那一邊找,那「五塵」就是「五欲」──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,不是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。你若認不錯,到時候就知道:「喔!這是五欲呀!」因為你認錯了,你還沒有認識這「五欲」,所以到時候就沒有定力;考試一來,就手忙腳亂了,唉!怎麼樣答覆這個題目?這文章就寫不出來了,就因為你沒有認清楚。不錯!「五欲」就是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這五塵,「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,這也是「五欲」。這個「色」,你不要盡講你那個意思,這個色是 form,不要把它講成那麼一個很難聽的話。這國王都不貪五欲了,何況我們這老百姓呢!普通一個小國民不貪五欲,這很平常的。你看!這個國王那麼多的五欲,他都不貪了!

「椎鐘告四方」:這個「椎」,也可以說是一個「槌」,是敲的那個東西。我這個椎,弄到那兒去了?這一定要椎不離鐘、鐘不離椎,才可以的;你現在把這個椎子離開了鐘,鐘也不響了,椎子也沒有用了!那個椎子跑到什麼地方去了?椎鐘,用椎子來打這個鐘。前邊說是「鐘鼓齊鳴」,鐘、鼓都用了;這是用椎鐘,來宣告於四方。「誰有大法者,若為我解說,身當為奴僕」:誰懂得大乘佛法的人,如果他能為我來解說,我雖然是國王之身,但我願意給他做奴僕。為什麼呢?我因為求無上法的緣故,所以你叫我怎麼樣都可以;雖然我是國王,你叫我做奴僕,我都願意的。

G2.頌求得法師

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
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

「時有阿私仙」:有沒有人知道「阿私仙」是什麼意思?這聽佛法、真正研究佛法,在沒聽講之前,就看它一遍;有哪一句經不明白,就應該找一找。這一句「阿私仙」,在後邊那兒有註解的;不單這一部經,就是哪一部經上頭,後面都會有一個簡單的說明。這個在過去沒有講,我要看看你們是不是注意聽經、是不是想明白經的?若想明白經的,在沒講之前,就要研究它一遍,那麼講的時候,才容易懂、容易明白。

這「阿私仙」,就是「長壽仙」,這是一個解法,long life;另一個就翻譯「無比」,他壽命無比,沒有比他再長壽的了,他的法也無比,誰也沒有比他講得再好的了。所以這「阿私仙」,就是「壽無比、法無比」;壽也無量,法也無量。

國王這一講,說他若為求大乘法,來給人做奴僕都願意。所以在這時候,這位阿私仙大約有他心通、天耳通、天眼通、宿命通,他一看:「啊!這國王現在要求大乘佛法,我去試一試他,看他是真的?是假的?我去給他說一說佛法!」

於是「來白於大王」:就來了,對大王說,「我有微妙法,世間所稀有」:我有無上甚深微妙法!沒有再比這個法再高尚的,又沒有比這個法再深的,又微乎其微、妙乎其妙──就是細微又細微,這種法是妙中之妙;這種法,世間上沒有多少的,很稀有的。「若能修行者,吾當為汝說」:假使你能依法修行,不違背我的教化,我現在可以給你講一講。

G3.頌受法奉行

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
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

「時王聞仙言,心生大喜悅」:這時候,國王聽見阿私仙所說的,說誰要是不違背他,他就給誰說法。他心裏生出非常歡喜的心。「即便隨仙人,供給於所須」:即刻就隨著這位仙人去了,供給仙人所需要的東西,「採薪及果蓏,隨時恭敬與」:好像上山去斬柴,和採集果寙之類的。在樹上生的,這叫「果」;在蔓子上結的,爬很長很長的,就是「瓜」,好像 cucumber(黃瓜)、Squash(涼瓜)、watermelon(西瓜),都是這一類的東西。仙人隨時什麼時候需要,他就來供給他。好像吃完飯要吃點水果,他就把水果頂到頭上,這麼恭恭敬敬地供養這位仙人。為什麼呢?「情存妙法故,身心無懈倦」:因為他想要求得無上妙法、無上佛道的緣故,所以要這麼樣地身心恭敬、身心也都不懶惰。

G4.結證勸信

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
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

「普為諸眾生,勤求於大法」:這不是為自己求法,他是要求明白一切法了,然後好教化眾生;是普為諸眾生,所以他精進來求這無上的大法。「亦不為己身,及以五欲樂」:他不是為自己,也不是為求五欲樂;或者自私、或者自利,不是的。五欲樂,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和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觸,這都是五欲。

「故為大國王,勤求獲此法,遂致得成佛」:雖然他做一個大國王,但因為勤求大乘法,所以才得到這種大乘法。如果他說:「喔!我是個國王啊!你應該把法送給我。」那他就得不著了。他雖然做國王的身份,還要去做工人,給人家去做奴婢去;他因為有這種懇切至誠的心,一點也沒有我相,所以才可以成佛了。「今故為汝說」:我現在把我過去修道的經過、我行菩薩道這種情形,來告訴你們各位聽一聽。

E2.結會古今(分二)
F1.正結會古今 F2.明師弟功滿
今F1

佛告諸比丘:爾時王者,則我身是;時仙人者,今提婆達多是。

「佛告諸比丘」:釋迦牟尼佛說完以上的偈頌之後,又告訴所有的比丘。這所有的比丘,就包括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都在這裏邊了,不過舉出「諸比丘」來做代表。

「爾時王者,則我身是」:在過去無量劫前的那位把國家也捨了、把所有的珠寶也都捨了、把權力交給太子了,跟著阿私仙去做奴僕、做工人,來服侍阿私仙的那位國王,你知道是誰啊?就是我釋迦牟尼佛;我在過去做國王的時候,我就是這樣子為佛法來給阿私仙做工人呢!「時仙人者,今提婆達多是」:在當時這位阿私仙人,你知道是誰呢?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。

提婆達多,是梵語,翻譯過來的意思叫什麼?有人記得嗎?(弟子:Hot heaven(天熱)。)提婆,翻譯為「天」,達多,翻譯為「熱」;所以叫「天熱」,是天熱了,不是你熱,也不是我熱。還不錯!我講這〈提婆達多品〉,有人還記得「提婆達多」的意思。

提婆達多在過去生,是釋迦牟尼佛的善知識,也曾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,他教釋迦牟尼佛《妙法蓮華經》;釋迦牟尼佛就給他做工人、做侍者,才得到這無上的妙法的。那麼在釋迦牟尼佛的本生,就是今生的時候,這提婆達多又不做善知識,他做什麼?做釋迦牟尼佛的惡知識,專門來反對釋迦牟尼佛。你看!這有一生做善知識,在他成佛了,又做惡知識。

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個弟子,提婆達多到佛這兒,他顯神通,把這五百個徒弟都給迷住了,他怎麼說呢?他說:「唉呀!釋迦牟尼佛說他有神通,他沒有什麼大神通,他的神通不如我徒弟的神通大呢!你們跟著我去試一試!」於是,這五百個比丘就都跟著他去了。提婆達多把這五百個比丘帶回去,他就睡覺,他說:「我一睡,能睡一百天也不醒,你們看一看!」這五百個比丘就在這兒陪著他睡覺。

這時候,舍利弗回來,一看五百個比丘沒有了,就用神通把這五百個比丘又從提婆達多那兒給搶回來。提婆達多睡醒了一看,五百個比丘沒有了;他也有點神通,一看,是被舍利弗給用神通攝回去了。他就很不高興的:「哼!你給我搶回去,好!」於是,他就儘量破壞釋迦牟尼佛。

釋迦牟尼佛教化比丘說要吃齋,不要吃肉;他教他徒弟怎麼樣?不要吃飯,連鹹鹽都不要吃。釋迦牟尼佛教徒弟一天只吃一餐,日中一食;他就教他徒弟一百天不要吃飯,一百天吃一餐飯。你看!這比釋迦牟尼佛也高了嘛!釋迦牟尼佛不吃肉,他教他的徒弟連鹹鹽都不要吃;連鹽都不要吃,這個菜、什麼的,都沒有什麼味道。他說:「我們這才是真修行,比釋迦牟尼佛更高!」所以當時就有一些人歡喜高的,就跟他去學;其實越學越遠,因為他不合乎中道。

提婆達多也曾經出佛身血。怎麼出佛身血呢?釋迦牟尼佛從靈鷲山下走過,他在山頂用一塊大石頭,往山下一推,預備把釋迦牟尼佛砸扁扁的,砸成肉餅。這時護法神著急起來,就用他的寶杵,把這一塊大石頭給打到一邊去,把它打碎了,可是其中有一塊小石頭剛巧打中佛的小腳指頭上,把小腳指頭給打破了,流血了。所以這叫「出佛身血」。

他又殺過阿羅漢。怎麼殺阿羅漢呢?蓮華色比丘尼是一位證果的阿羅漢,提婆達多一拳,就把她打死了。還有,他又破和合僧,使令比丘大家都不和。又唆使阿闍世王殺父、殺母,所以這五逆罪他都全犯了。

雖然他犯了五逆罪,雖然他是一位惡知識,但是他也正是幫助釋迦牟尼佛的;不過在相反的方向來幫助佛、來護法佛。所以將來提婆達多也是會成佛的,在這部《法華經》,釋迦牟尼佛就給他授記了。所以你看!提婆達多曾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,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他還沒成佛呢!佛法裏頭,誰用功精進,誰就先成就。

*    *     *

觀音成道的紀念日就快到了,在我們本堂,預備放五百隻鴿子。誰願意出多少錢來做這個放生的功德,都可以自動發心,這不要勉強;因為做這種功德,是自己做、自己有份,旁人不能代替的。所以每一個人發心拿出多少錢來,就買鴿子去放生;若錢多了呢?買鴿子剩下的錢,就留著將來有機會再放其他的生。這是一個消息。

再有比這個消息更重要的,是什麼呢?今年臺灣臺北市護國臨濟寺要傳「千佛大戒」。今年大約是因為想要和去年比賽,聽說去年有五個美國的出家人來受戒,都那麼樣子誠心,把臺灣的人也都給感動了;所以今年傳戒就不是三十二天,要五十三天了。這五十三天,在中國過去,這是個老規矩,所有的戒期都是五十三天。

今年有人願意受比丘戒的、有人願意受比丘尼戒、有人願意受優婆夷的戒、有人願意受優婆塞的戒,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。那麼四眾弟子,你們誰發心受出家的戒,也是一個好的機會;受在家戒,也是一個好的機會。不過最要緊的,不是旁的,還是錢的問題。你們每一個人若有一千塊錢,也可以去;若沒有一千塊錢,那就想法子去到什麼地方偷一點錢,也可以去的。哈哈!或者到山上去找一點黃金來,也可以有辦法。它是從西曆雙十節十月十號到十二月一號圓滿,中國的曆,就是九月十一到十一月初三圓滿,這是五十三天。這是今年臺灣大約和去年你們這個「老道戒師」要比賽一下;你三十二天,我是五十三天,這無形中就高了很多了。這是臺灣,你也想高、我也想高,都是各不相下,這是鬥法呢!鬥法,這是沒有用的,鬥修行那才是真的。應該你修行一步,我要修行兩步;你一天過午不食、日中一食,我也是一百天不吃飯,學提婆達多,這才有點辦法。那麼這是一個好的消息,告訴大家。

不知道今年這個小沙彌去不去受戒?這個小沙彌,因為這五個大沙彌回來了,就把小沙彌給欺負跑了。所以到現在在家裏,不知道還是個沙彌、不是個沙彌?所以有人要求今天來受沙彌戒,我說不可以的;因為由這個小沙彌,我現在不知道他變化了沒變化?我沒有詳細審查好的,就不能隨便受沙彌戒了。

還有一個更好的消息,就是以後,果前由禮拜六十二點半講 lecture講到兩點半,果前講,也必須坐在我這個地方來講,也要鄭重其事的。禮拜五晚間本來是我講,但是這個時間叫果寧來講,也是七點到九點,不可以偷工減料的,不可以把時間少了。凡是其他人──就是果容和果遵,也是晚間由七點講到九點,兩個人,一個人一個鐘頭,不是很長的。這是一個特別消息,在本堂的課程,稍微有改變一點。

禮拜一晚間照常是 lecture(說法),因為我們還沒有像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,我們這個功課不能懈怠、不能懶惰的,所以任何人都要多辛苦一點──這不是辛苦,這是修道的本分,修道人就應該這樣子。你不辛苦,就打妄想;你辛苦多一點,把妄想就給趕跑了。所以禪宗裏頭,跑香、坐香,一天到晚不叫你有時間來打妄想,也就這個意思。我們大家都要煉這個「金剛不壞身」,所以就不怕苦。

*    *     *

F2.明師弟功滿(分二)
G1.明師弟圓因報滿 G2.明法師妙果當成
今G1

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,令我具足六波羅蜜,慈悲喜捨,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紫磨金色,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攝法、十八不共神通道力,成等正覺,廣度眾生,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。

釋迦牟尼佛說,「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」:由,當個「因為」講,當一個「藉著」講,也就當個「從」字講。從提婆達多善,這位知識來教化我的緣故,所以才能「令我具足六波羅蜜」:具,就是「圓滿」的意思;具足,就是圓成了。圓成什麼呢?圓成六波羅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。這六波羅蜜,每一波羅蜜都有十種利益,前邊已經講過;現在再以釋迦牟尼佛的四種因緣,來解釋這六波羅蜜。

第一度「布施波羅蜜」,梵語就叫「檀那波羅蜜」。你修布施波羅蜜,要有四種的因緣:

(一)破慳貪。你修布施波羅蜜,就能破除你不能捨而貪的這種心。

(二)莊嚴菩提。你修布施波羅蜜,就能有莊嚴你自性菩提的這種因緣。

(三)自他俱利。既然能自利、又能利他。你在想要布施的時候,你就布施,布施完了之後,你又生出一種歡喜心,這就叫「自利」。你能以令飢渴者能除去飢渴──沒有飯吃的人,你布施給他,他有飯吃了,除去他的飢;很渴的人,你幫助他、布施給他,他有錢,就或者能喝一杯汽水,這就解除他的渴了。這是布施來解除他人的飢渴,這就是「利他」。

(四)後世得大果。你能布施,將來在來生的時候,既富且貴、尊貴饒財。為什麼你有很多的錢呢?因為你不慳貪,盡布施給人,所以得到的果報,你來生更富有了。但是有這種因緣,可不是叫你存這種希望;不要希望我今生做布施,來生我就尊貴多財。為什麼?你若有這種的希望心,這太小了,你應該做布施來迴向菩提、求無上菩提。

第二度「持戒波羅蜜」,也有四種的因緣,應該修這個戒律。四種的因緣:

(一)修諸善法滅惡戒。修諸善法,就不是修一種善法,種種的善法都要修;善法若修了,惡的法就滅了,所以這叫滅惡戒。

(二)莊嚴菩提攝眾生。你既然莊嚴你自性的菩提,菩提莊嚴圓滿了,要做什麼呢?就要攝化眾生。這「攝化眾生」,所有的一切眾生,都要教化,而不棄捨某一種的眾生。不是說這一個眾生和我沒有緣,我就不要度他了;那一個眾生和我有緣,我就度他;有緣、沒有緣都要攝化。

(三)臥覺平安無悔恨。躺著也平安,所覺悟的也平安,心裏和外邊都平安──自性也平安、外邊的身也平安。無悔恨,沒有一種後悔的心、沒有一種恨人的心;於所有的一切眾生,也沒有傷害的心;這持戒,就能護持眾生、不傷害眾生。

(四)後受人天涅槃樂。將來會得到人天的快樂,也會得到涅槃的快樂。這是持戒的四種因緣。

第三度「忍辱波羅蜜」,又有四事應該修「忍」的因緣:

(一)破不忍。修忍辱波羅蜜,就能破壞那個「不忍」,「不能忍」就跑了、沒有了,就能忍了。

(二)莊嚴菩提攝眾生。這六度的第二因緣,都是「莊嚴菩提攝眾生」。

(三)彼此離怖畏。彼,就是旁人;你修忍辱,令旁人也不害怕了,令你自己也沒有恐懼心了。

(四)後世無瞋心。你今生修忍辱,等到來生脾氣就不會大,就沒有那麼大的火氣了。今生為什麼脾氣那麼大?就因為你前生不修忍辱,所以就有那麼大的瞋恨心。你修忍辱行,眷屬也不會散失,家庭總和和氣氣的,和家庭的人就都不會離開,眷屬不散失;也不受苦惱,因為你有忍辱這種的功德,後世也不受苦惱了,在將來所得到的果,也是得涅槃樂。

第四度「精進波羅蜜」,也有四種因緣:

(一)破懈怠心。若有精進心,就沒有懈怠,懈怠就會壞了,懶惰心也就破了、壞了;若沒有精進,那個懶惰的心就成就了。

(二)莊嚴菩提攝眾生。

(三)增善法不惱他。增善法,是自利;不惱他,就是不給他人麻煩、煩惱,這是利他。

(四)以大力致菩提。以大的力量,得到菩提果。

第五度「禪定波羅蜜」。禪那,此云「思惟修」,又云「靜慮」;這也有四種因緣,來修這種的波羅蜜:

(一)破散亂心。修禪定,可以破散亂心;你盡打妄想的心,可以用禪定的功夫來把它降伏了。

(二)莊嚴菩提攝眾生。

(三)身心寂靜,不惱眾生。修禪定,可以得到身心寂靜,這就是自利;不惱眾生,這就是利他。

(四)安穩得涅槃。在這個清靜的境界裏邊,能安穩得到涅槃。

第六度「般若波羅蜜」。般若也有四種的因緣:

(一)破愚癡。你修般若波羅蜜,可以破你的無明;無明就是愚癡。

(二)莊嚴菩提攝眾生。

(三)以智慧自樂。你有智慧了,自己覺得很快樂的,這就是自利,利益自己;你有智慧了,又能教化眾生,這就是利他。

(四)除智障。你得到這種智慧了,就可以除智慧的障礙,得到真正的智慧、真正般若。

「慈悲喜捨」:佛具足這六種波羅蜜,又得到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。所謂「慈能予樂,悲能拔苦」,慈,能可以給眾生樂;悲,能拔除眾生一切的苦惱;喜,能令眾生生歡喜;捨,能捨人所不能捨的,一般人所不能捨的,我們都可以捨。這「慈無量心、悲無量心、喜無量心、捨無量心」,為什麼說是「無量」呢?就是沒有窮盡,這四種的心,就好像流水似的,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,取也取不完,用也不能用沒有了。

佛成佛,就是這四無量心所成就的;成了佛,這四無量心也無量了。沒成佛之前,用這四無量心來成的佛;成了佛之後,再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。這是無量無量,過去也無量、現在也無量、未來也無量;所以這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,包括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都是無量的。用這「四無量心」來教化眾生、來修佛道,這「四無量心」的力量是非常大。

談到這個「慈悲喜捨」。「慈能予樂」,是給人家樂,不是給自己的樂;「悲能拔苦」,是拔其他人的苦,不是拔自己的苦;所以這一點,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認清楚。這個「喜」,也是令他人歡喜,不是令自己歡喜;「捨」,也是滿他人的願,不是滿自己的願、叫人家捨給我,不是這樣子。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,為什麼布施千身──捨過一千個身?也就是捨人所不能捨的。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,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,拔除眾生的苦惱,眾生歡喜什麼快樂,就給他一點,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多生多劫所修的這種行門。

又方才講「六度」,這是菩薩所修的「六波羅蜜」;若是大乘菩薩所修的,就有「十度、十波羅蜜」。第七,是「方便波羅蜜」。方便權巧,就是「巧把塵勞為佛事」;他所做的事情,都是方便法,所說的法,也是方便法。方便,不是常可用的,是臨時的、暫時間用的,這叫方便法。暫時間對這種眾生的機,就說這種的方便法門,這叫「方便波羅蜜」。第八,是「願波羅蜜」。發願教化眾生、度一切眾生。第九,是「力波羅蜜」。力,是力量;你若有力量,也可達到你的波羅蜜。第十,是「智波羅蜜」。這智,也是個「權智」,以權巧方便的智慧,來教化眾生。大乘菩薩有這十種的波羅蜜。

現在講「六波羅蜜」、「四無量心」,在這「四無量心」裏頭,就包括這「十波羅蜜」了;所以要是細講起來,那真是無量無量的,那個道理無窮無盡的,大概的意思,也是說這麼多。

「三十二相」:這是三十二種大人之相。所謂「大人之相」,也就是「大丈夫相」。這三十二大丈夫相,若是修「戒」而得到這三十二相,這是三藏教的意思;若是修「布施、忍辱」而得到這三十二種大人相,這是通教的意思;若是修「諸法空」而成就這三十二相,這是別教的意思;若是修「般若」而成就這三十二種大人之相,這是圓教的教義。在講經,必須依照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來判教相。這三十二種相,是在過去生中修福所成就的。

「八十種好」:佛又得到八十種最好的這種相。這就是佛的圓滿報身,有這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;如果歡喜研究佛這種相好的,可以研究《佛學辭典》。「紫磨金色」:紫磨金,這是金中最好的一種金子;佛身現出像這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。

「十力」:相信有人會記得;記得,可以用英文講給大家聽一聽。以後無論問到什麼題目上,知道的,就趕快要講出來,不要以為:「哦!這我說出了,這好像我是第一了;在大家面前,好像我歡喜出風頭似的。」也有的知道也不說,我知道的。有的時候問到哪一個法相上,有好幾個我知道他記得很清楚的,但是問很久也不講;這就因為一方面不願意做第一,一方面又不知道說的旁人願不願意聽?現在我們這是作為法布施,誰知道的,應該要拿出來布施,不要吝法;吝法,將來所受的果報是愚癡。

現在我問這個「十力」,誰要是知道,就講給大家聽一聽。(弟子:第一,知覺處非處智力。第二,知三世業報智力。第三,知諸禪解脫三眛智力。第四,知諸根勝劣智力。第五,知種種解智力。第六,知種種界智力。第七,知一切至所道智力。第八,知天眼無礙智力。第九,知宿命無漏智力。第十,知永斷習氣智力。)

「四無所畏」:這四種無所畏,這回,誰知道也給我講一講!不要等著叫名字!佛的無所畏,是佛說法像獅吼似的,無所恐佈。(弟子:第一,一切智無所畏。第二,漏盡無所畏。第三,說障道無所畏。第四,說盡苦道無所畏。)又有菩薩的四無所畏:

第一,總持不忘,說法無所畏。他把一切法相都記住了,在他腦海裏,好像總括起來了,都記得不忘;因為記得的道理很多,所以他說出來道理,頭頭是道,怎麼說怎麼有理。你本來沒有理的,他一講,講出道理來了。

第二,盡知法藥,及知眾生根欲性心,說法無所畏。這個「法」,好像治病的藥似的,他知道用什麼法藥去給眾生治什麼毛病。好像眾生貪心很大的,他就用這少少的貪心;自己用多一點的布施心,來先給這個人吃一點。好像小孩子貪吃糖,你就給他一塊糖,然後教他:「你要做一個好孩子,要對父母孝順!」又,小孩子歡喜燒香拜佛,什麼道理呢?就是他父親、母親教他的;或者先給他一塊糖,說:「你拜拜佛,我給你一塊糖吃!」他就拜佛了!這就叫「知病予藥」;知道這個病,他所貪的就是糖,那麼給他一塊糖,然後你叫他幹什麼、他就幹什麼了!

這「盡知法藥,說法無所畏」,也就因為知眾生是什麼根性?他的欲望想什麼?他的性是一個善呢?一個惡呢?也知道他的心地是怎麼樣,都知道。知道眾生「根、欲、性、心」,就說法無所畏;你知道他了,然後給他說法,就不怕了,一定會度得了他。這也就是什麼呢?所謂「欲令入佛智,先以欲鉤牽」,你想要叫他開佛的智慧,先給他一點甜的東西吃。若他沒有學佛法,你就先給他苦的東西吃,好像他沒有懂佛法,你罵他一頓:「你!真不是個好東西!」罵得他跑了。他若知道佛法了,你罵他一頓、打他一頓,他也不跑,你拿把刀要殺了他,說:「這是我為法犧牲,這是最有價值的!」他不跑的。這就是知眾生的根、欲、性、心來說法,說法無所畏,這是菩薩所行的道。

第三,善能問答,說法無所畏。你來問了,問什麼都可以的。

第四,能解物疑,說法無所畏。能解物疑,就是眾生所懷疑的問題,他都能給解答了。你懷疑什麼,只怕你不來問,若來問的話,都可以解答。有一個人就說:「我有一個問題請問法師,為什麼你不解答我?」我不解答,正是解答你!

「四攝法」: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。第一,布施攝;第二,愛語攝;第三,利行攝;第四,同事攝;用這四種法來攝受眾生。

第一,布施攝。也就是方才講的,眾生貪心很大的,你若一開始就叫他布施,你就殺了他,他也絕對不做的!為什麼?他就貪心嘛!你叫他捨出來五萬塊錢,那嚇都嚇死他了!你要怎麼樣子呢?你先布施給他一點,這是為度他、為教化他。布施給他一點,令他得到少少的甜頭;然後你再用權巧方便的法來度他,以後他也做了布施,這是布施攝眾生。

第二,愛語攝。愛語,眾生都歡喜,尤其西方的人,專門同你講「Love(愛)」;你就對他也有點這種的言語。譬如「你真是最好的一個女人囉!」或者「你是最好的一個男人囉!你心也好、做事也好!」你話總說得叫他很歡喜聽的。你不要說出話好像那麼一條鐵棍似的,一句話,就把這人打得望影而逃了。總而言之,要用愛語,對眾生說令他歡喜聽的話。

第三,利行攝。利行,就是對他有利益。

第四,同事攝。同事,就是他做什麼,你想要教化他,你也做什麼。譬如,歡喜睹錢的眾生,他什麼也不顧了,你給他說什麼佛法他也不聽。那麼你也就跟著他到睹場去,然後在那個地方,看他歡喜的時候才說;這就叫「同事」,你那個身體變得和他一樣的。譬如,你想要度讀書的人,你就做一個讀書人的樣子。你要想度做工的人,你就去幫他做工;他看你來幫著做工,很不錯的,然後你說什麼他都相信。我教你們度人,你們應該用這「四十二法」去度人,這叫「同事」,和他一同做事。所以你們在外面做事的人,應該去度你們的同事,隨時隨地都是度人。這叫四攝法,這四種法,是攝化眾生的。

「十八不共神通道力」:就是「十八不共法」。

第一,身無失。因為釋迦牟尼佛由無量劫以來,生生世世都保持這個法身慧命,而沒有失過,這個「失」,也可以說是「過失」,就是有過錯。什麼是過錯呢?譬如這個身,犯了殺、盜、婬;殺、偷盜、邪婬,都由這個身來造成的。釋迦牟尼佛由無量劫到現在,就沒有犯過「殺、盜、婬」這三惡,所以這叫「身無失」,身不犯殺、盜、婬。

第二,口無失。口所說的話,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,都是說的法。在口方面,就不會犯綺語、妄言、惡口、兩舌。釋迦牟尼佛有廣長舌,舌頭伸出來可以遮到面上。為什麼能這樣子,有這麼大的舌頭呢?這還不算大,你看那「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」,那有多大!但是釋迦牟尼佛的舌頭,可以遮到他的髮髻,搆到頭髮這個地方,為什麼呢?就因為從來就沒有打過妄語,因為不打妄語,他舌頭就那麼大。你若說哪一個人從來沒有打過妄語,那你就看看他舌頭就知道了,舌頭沒有釋迦牟尼佛那麼大,就打過妄語!連我也犯的,也是一樣的。

第三,意無失。在意念裏,時時都存著為法忘軀這種心,沒有貪、瞋、癡,這三毒,在這個心裏頭,這是「意無失」。

第四,無異想。因為佛由無量劫以來,生生世世,只求無上菩提覺道,沒有其他的妄想,所以到現在他成了無上菩提覺道。

第五,無不定心。佛不單沒有異想,而且生生世世都修持禪定,而有這種殊勝的妙定,心不散亂。

第六,無不知己捨。佛對一切法,是盡知盡解,但又無所著住;雖然知一切法,而又捨一切法,把一切法又都要放下。因為把一切法捨了,所以了無一法可得。

第七,欲無減。這個「欲」,也就是一個「欲望」。若說要沒欲望,怎麼這「無減」?無減,就是不能減少。佛的欲望是什麼呢?不像我們這一般人的欲望,貪名圖利,對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來貪求;佛不是這個欲望,佛是生生世世願意度眾生、願意教化眾生、願意接引眾生,皆成佛道。

第八,精進無減。就是精進不能減少。佛由一開始修菩薩道,只有向前精進,沒有後退的時候,不論做什麼事情,必須要做到圓滿為止,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地方。

第九,念無減。這個「念」,就是念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法,而不間斷;這種念佛、念法、念僧心,時時刻刻都不減少。你光有念、沒有精進,也不可以;你光有精進、沒有念,也不可以;所以「精進」也就幫助這個「念」,「念」也就是幫助這個「精進」的。

第十,慧無減。慧,是智慧。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;不能說今天增加,明天減少一點,到最後都滅了、沒有了。

第十一,解脫無減。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點的解脫,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點自在。

第十二,解脫知見無減。你人單解脫,你還有這個「解脫知」和「解脫見」在這裏邊,這談不到「解脫知見」;那麼連這個解脫的知見都無減,不會減少的。

第十三,一切身業隨智慧行。一切身所造的業,都沒有愚癡、沒有無明,這身業清淨。

第十四,一切口業隨智慧行。

第十五,一切意業隨智慧行。

第十六,智慧知過去世無礙。

第十七,智慧知未來世無礙。

第十八,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

這十八種的法,是佛自己有的,不共三乘(菩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);這三乘都不能共這十八種的法,所以稱為「十八不共法」。佛有無量的神通,乃至於「成等正覺」:也就是成就這個佛道。「廣度眾生,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」:啊!這廣度眾生,成就菩提,無上正等正覺,都是藉著提婆達多這個善知識,教化的力量,所以才能成就佛道。

G2.明法師妙果當成(分三)
H1.明正果成 H2.明所化度 H3.明滅後利益
今H1

告諸四眾,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,當得成佛,號曰天王如來、應供、正徧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世界名天道。

「告諸四眾」: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這四眾弟子。「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,當得成佛」:這位天熱的菩薩,在將來,過去無量劫的時候,他應當成佛,「號曰天王如來」:他成佛的名號是「天王如來」;因為他修成佛,是天中之天、聖中之聖,所以叫天王如來。

「應供、正徧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」:應供,應該受人天的供養;正徧知,他不單正知,而且還徧知;明行足,他的智慧和修行也圓滿了;善逝、世間解,他將來一定到一個好的地方去,是世間最聰明的人,他有一種解悟的力量;無上士,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;調御丈夫,他是能調御三界,教化眾生的大丈夫;天人師,他是天上人和人間人的師表;佛;世尊。每一位佛都有這十種的名稱。

「世界名天道」:提婆達多成佛,他這個世界叫「天道世界」;好像我們現在這兒叫「娑婆世界」。

H2.明所化度

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,廣為眾生說於妙法,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,無量眾生發緣覺心,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,得無生忍,至不退轉。

「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」:在當時,這位天王佛在世界上,住二十個中劫。我們這個世間上,每一增一減,謂之「一劫」。人的壽命由八萬四千歲,每逢一百年就減一歲,身量的高度就減一寸,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止;那時候又增加了,也是每一百年,增加一歲,身量的高度也增加一寸,再增到八萬四千歲。這一增一減,謂之一「小劫」;二十個小劫,就算一個「中劫」;四個中劫,就一個「大劫」。一個中劫,這算一個「成」、一個中劫是「住」、一個中劫「壞」、一個中劫「空」;這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四個中劫,合起來叫一個「大劫」。那麼現在說是「二十個中劫」,是幾個大劫?是「五個大劫」;這位佛的壽命,有五個大劫那麼長的時間。

「廣為眾生說於妙法,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」:在二十個中劫裏,天王佛為所有的眾生就廣說這一部《妙法蓮華經》,這時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,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。什麼叫「阿羅漢」呢?阿羅漢有初果羅漢、二果羅漢、三果羅漢、四果羅漢。

初果「須陀洹」,是梵語,翻譯為「入流」,是「入聖人法性流,逆凡夫六塵流」;他「七生天上,七生人間」,要受七番生死才能了道。

二果「斯陀含」,是梵語,翻譯為「一來」,他「一生天上,一來人間」,所以叫「一來果」。

三果「阿那含」,是梵語,翻譯為「不來果」,他不來人間受生死。

四果「阿羅漢」,是梵語,翻譯過來,也有三種的意思,第一「應供」,應該受人天的供養;第二「殺賊」,殺他的煩惱賊、無明賊;第三「無生」,證得無生法忍。在這個四果的聖人,他得到無生法忍,不見有少法生,也不見有少法滅,在這個時候,他忍可於心,所以叫「無生法忍」。這是「阿羅漢」大概的意思。

「無量眾生發緣覺心」: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發緣覺心;緣覺,就是「辟支佛果」,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。「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」:有恆河沙數這麼多的眾生,發無上菩提心。「得無生忍,至不退轉」:他們都得無生法忍,到不退轉這個果位。

「不退轉」有三種,就是「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」。位不退,他不退於二乘;行不退,他修菩薩行總也不退,也是向前精進;念不退,他的菩提心總也不退。他發願生生世世都要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所以這叫「不退轉」。

H3.明滅後利益

時天王佛般涅槃後,正法住世二十中劫。全身舍利起七寶塔,高六十由旬,縱廣四十由旬,諸天人民,悉以雜花、末香、燒香、塗香、衣服、瓔珞、幢旛、寶蓋、伎樂歌頌,禮拜供養七寶妙塔。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,無量眾生悟辟支佛,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,至不退轉。

「時天王佛般涅槃後」:在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都發無上菩提道心、都得到不退轉之後;這時候,這位天王佛他所應該教化的眾生已經教化完了,所應該度的眾生已經都度了,他這個工作圓滿之後,就要入涅槃了。教化眾生,就是佛的工作;他把他所應該教化的眾生教化完了,就入涅槃了。他入涅槃之後,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」:佛在世的時候,是正法住世,這是「正法」;佛滅度之後,這是「像法」;到最後的時候,是「末法」。這位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,正法住世也是二十中劫。

「全身舍利起七寶塔,高六十由旬,縱廣四十由旬」:將佛全身的舍利子,用七寶造成了寶塔存著,塔高有六十由旬,縱廣四十由旬。高六十由旬,這表示「六度」;縱廣四十由旬,這表示「四念處」。「諸天人民,悉以雜花、末香、燒香、塗香、衣服、瓔珞、幢旛、寶蓋、伎樂歌頌,禮拜供養七寶妙塔」:所有的諸天人民,都用雜花──就最好的花;或者燒香、塗香,或者衣服、瓔珞、幢旛、寶蓋,或者伎樂歌頌,來供養這七寶塔、來禮拜這七寶塔。

「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,無量眾生悟辟支佛,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,至不退轉」:天王佛住世的時候,有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;他入涅槃之後,還有無量眾生也證得阿羅漢果;無量的眾生,證了辟支佛果;不可思議那麼多的眾生,發菩提心,也都到這不退轉的果位上。

E3.勸信生善

佛告諸比丘:未來世中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,淨心信敬,不生疑惑者,不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生十方佛前,所生之處,常聞此經;若生人天中,受勝妙樂,若在佛前,蓮華化生。

「佛告諸比丘」: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,「未來世中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:未來世中,就是將來、沒有到來那個時候,也就是你、我現在的時候。假設有修五戒、行十善的男人,或者受五戒、行十善的女人,「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,淨心信敬,不生疑惑者」:能夠聽到《妙法蓮華經》〈提婆達多品〉這一品,心裏沒有染污法;淨心信敬,而不懷疑。

怎麼叫「淨心」呢?就是心裏沒有染污法。什麼叫「沒有染污法」呢?就是在善、惡的事上,也沒有分別,也不思善、也不思惡了;於善、惡、黑、白、是、非都不分別了,這就叫一個「淨心」。你若在善、惡上,分別這個是善、那個是惡,這個是好、那個是壞,這個是是、那個是非,這個是白、那個是黑;你若生出那麼多的分別心來,那就不是淨心了。說那不成為一個死物了嗎?就是叫你成一個「死物」!你若能在活物上,再能像死物似的,那就是得到這個「淨心」的妙處了!可惜你無論如何就做不到。為什麼說「善惡不分別」呢?你若一分別,這提婆達多就是一個最壞的人;可是你要知道,這提婆達多的確是一個大菩薩,他要在反面上、在相反的方向來度人,所以這叫一個「淨心」。

什麼叫「信」呢?就是你信生生世世所遇著反對你的人,或者給你苦頭吃的人,這都是幫助你成佛的;這又好像在大冶洪爐裏來煉一樣,煉得你習氣毛病一點都沒有了,心性就像棉花那麼柔軟,這就叫一個「真信」,也叫「深信」。你知道,給你麻煩的人,都是幫忙你修行的人;你若沒有麻煩,怎麼會顯出來你有忍力?就因為有一些個麻煩,所以證明你不動心了,無動於衷;就心裏頭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。你看彌勒菩薩「老拙穿衲襖」那一首偈頌,前面講過了;那一首偈頌,它並沒有一個「忍」字,沒有說「我就是忍辱波羅蜜」,就是根本沒有這回事,所以不需要說出「忍」字來。

這是一個「信」,你要相信:反對你的,都是幫助你成佛的。敬,也有它的意思。你所遭所遇的這個「怨」──對你有怨憎會苦,老給你很多麻煩、很多煩惱,你應該怎麼樣想呢?應該想:「這真是幫助我的善知識!若不是真善知識,他為什麼要現最惡的人這個樣子呢?」所以,你遇到這一種給你煩惱、給你麻煩的,你都應該當善知識來看;你認為他是真正善知識,你一定要恭敬的,這叫一個「敬」。

我再給你們舉一些個比喻,來形容這個意思。好像鐘,怎麼它響了呢?人用棍子一打它,它響了;若不打它,它就不會響的。你想一想:「是不是也就因為它能響,所以人才打它?」一打它,它就響;若沒有響,就沒有人打了。這個精金,就需要用火來燒它、煉它,它才會變成精金──精,就是那個精美、最好的金子;不經過火燒,那個金子成份就沒有那麼好。

梅花非常地香,冬天開的那種臘梅花,那股香氣都香得很遠很遠的;為什麼呢?因為要經過一番寒冷的時間,所以才會香了。所謂:「不受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?」你若受了凍,凍到骨頭裏去,你就能夠得到像「梅花撲鼻」那麼香──你離得很遠,它就香了,有一股香氣。所以你能把你對面的人看成善知識,這就是真正的恭敬。

好像什麼事情呢?好像小孩子吃奶。小孩子吃奶的時候,他不會嫌他母親有什麼毛病,他母親再醜、相貌再難看,他絕對不會嫌的,他就吃奶。不會說:「妳這麼醜怪,我不吃妳的奶了!」沒有這個道理。又好像人到山上去採果子去,採 pears(梨)、apples(蘋果)這一切的果類,他不會說:「你這棵樹長得那麼彎彎曲曲的,我不摘你的果!」不會嫌的;它怎麼樣枝叉,他都可以摘果。你能以有這一種的思想,這就叫「不生疑惑者」,這是不生疑惑的人。

你對這部經典不生疑惑,就好像小孩子不會說他媽媽生得醜怪;和那個到山上摘果子的人,不說這棵樹木很彎的,它這個果子我不要了,不會的!所以你對〈提婆達多〉這一品,雖然說他所行所做是很惡的一個人,但是你不生這種分別心,這就叫「不生疑惑」。你能這樣子不生疑惑,這才是真正的聞慧、也是真正的思慧、也是真正的修慧,有真正的修行了!

你能這樣子,「不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生十方佛前,所生之處,常聞此經」:才能不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。你能不墮落三惡道,就常常能侍奉諸佛、供養諸佛;你能以常常親近諸佛,自然就能聞到妙法,就可以聞到《妙法蓮華經》;你聞到《妙法蓮華經》,就會蓮華化生。

所以這經上才說:「不疑惑者,不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」。地獄就是最惡的人受罪的地方,唉!做餓鬼是最辛苦的。為什麼?想吃東西也吃不著,明明看見這東西可以吃,但是一到口裏,就變成火了,沒有法子可以嚥到肚頭裏去。畜生,就是所有馬、牛、羊、雞、犬、豕,種種畜生。你若不疑惑這〈提婆達多品〉,就不會去到地獄受罪,不會做餓鬼、不會做畜生,並且能生到十方佛前,所生的地方,常常聽見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
這《妙法蓮華經》不是容易聽見的,你看有人本來發心在這兒學佛法,學學就跑了!這個「跑了」,不能說是他善根不具足;也或者是種種因緣,或者這個人不滿意、或者因為太辛苦了,就跑了,或者因為種種情形。總而言之,雖然有種種的情形跑了,但是這個「善根」都有一點關係。如果善根具足的,聽《法華經》,絕對不會跑的。

「若生人天中,受勝妙樂」:或者生到人間、或者生到天上去,受到最殊勝、最美妙的那種快樂。「若在佛前,蓮華化生」:若生在佛前,那時候,會蓮華化生。我們聞《妙法蓮華經》,會得到蓮華化生。蓮華化生,就是「九品蓮華為父母」,不是從男女慾性生出來的,是由一種清淨的自性,生到蓮華裏頭;蓮華一開了,喔!成佛了!現出來你自己的法身。

*    *     *

在佛教講堂,我們這兒翻譯佛法的工作是很忙,早晨很早就起來,晚間很晚休息。可是在這麼忙的期間,必須要做出一點成績來;不是天天只有這一個「忙」的名,而沒有一個「忙」的實。過去在翻譯《六祖壇經》,曾經有人告訴我,說已經潤色到十幾個 lecture 去了;近來我發覺,連第五個 lecture 都還沒翻譯完;今天我又問,說翻譯完了。我希望你們應該為西方人作著想,盡快的把佛法流通到西方的社會去,我們這一生才沒有白來!不要在工作盡情的期間,又回到本來的面目那個地方去;本來什麼面目呢?本來煩煩惱惱、爭爭吵吵這種的思想。

我們現在是做菩提的工作、做覺道的工作;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,不要運用自己的煩惱;你若用自己的煩惱,那莫如不修行、莫如退回到本來的地位去。我們現在做菩提的工作,必須要運用智慧;運用智慧,就是沒有煩惱;不能說每一個人都存一個自私的心──「我如何、我如何,我怎樣子、我怎樣子」。把這個「我」撇開在一邊,打開你那個心地、打開你那個般若智慧,從事工作!

我們現在這第五期雜誌,也就應該把它做好了;不然,外邊有很多人訂這雜誌的,到時候沒有雜誌給人家,那是整個都沒有面子了!所以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往大體上看,不要用個人的小知小見,只知道有自己,不知道有人。我們把這個事情做得圓滿了,那才是我們的成績、我們的成就;如果做不圓滿,在這一開始做事的時候,就對外邊沒有信用,這將來是很危險的。我現在不需要人相信我,這是可以的;因為什麼呢?信我、不信我,都沒有什麼問題。你們現在西方的佛法是開始,必須要對人有一種信用;不要做事做得讓人不相信,這是最要緊的。所以你們各位都要特別注意這一點!

*    *     *

D2.明今日文殊弘經龍女因之成佛(分二)
E1.明文殊通經 E2.明通經利益 E1(分五)
F1.智積請退 F2.釋尊止之 F3.文殊尋來 F4.智積請問 F5.文殊垂答
今F1

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,名曰智積,白多寶佛:當還本土。

就是在這個時候,下方的這位多寶如來駕到。跟隨著他來的這個侍者,這一位菩薩,他的名字叫「智積」。這位智積菩薩,在中國的蘇州靈巖山常常顯聖──顯聖,就是來度眾生、來令人看見他。在蘇州靈嚴山那兒要造廟,在地裏頭挖,挖、挖,就挖出一尊智積菩薩的相,這也是很奇怪的。這一位智積菩薩,他對多寶佛說:我現在可以回去了嗎?

F2.釋尊止之

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:善男子!且待須臾;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,可與相見,論說妙法,可還本土。

「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」:這時,釋迦牟尼佛就挽留他了,告訴智積菩薩說,「善男子!且待須臾」:你這個好孩子!你再等一等!wait a minute!「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,可與相見,論說妙法,可還本土」:這裏的法會中,有一位菩薩,他的名字叫「文殊師利菩薩」,也叫「妙吉菩薩」;你可以和他應該見一見!你們見一見,好做一個菩薩的朋友。文殊師利菩薩很有智慧的,你可以和他談論《妙法蓮華經》的道理,然後你再回去也沒遲啊!你多交一個朋友,大概是你也歡喜吧?

F3.文殊尋來

爾時,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,大如車輪,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,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,住虛空中,諧靈鷲山,從蓮華下,至於佛所,頭面敬禮二世尊足。修敬已畢,往智積所,共相慰問,卻坐一面。

「爾時,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,大如車輪,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」:這時候,文殊師利菩薩坐在千葉寶蓮華上,蓮華有車輪那麼大,跟從他一起來到法會中的菩薩,也都坐在千葉寶蓮華上。「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,住虛空中」:娑竭羅,是梵語,翻譯為「鹹海」、Salt Sea;龍宮就是在這個鹹海裏面。他們從鹹海裏面的龍宮,自自然然就湧出來,住在虛空中,「諧靈鷲山,從蓮華下,至於佛所,頭面敬禮二世尊足」:到這個靈鷲山,從蓮華下來,到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方。來到佛前,五體投地,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這二位如來。

「修敬已畢,往智積所,共相慰問,卻坐一面」:修敬,就是來做恭敬的這種禮貌;禮拜完畢之後,就到智積菩薩所坐的地方,共相慰問;就這樣:「你好啊?How are you?」智積菩薩說:「Very good!(很好!)」這就叫慰問。然後大家都坐下了。

F4.智積請問

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:仁往龍宮,所化眾生,其數幾何?

智積菩薩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說話了,說:「仁者!你到龍宮去,所化的眾生有多少呢?化了多少條龍啊?有多少大龍、多少小龍?很好玩的嗎?比度這鴿子還有意思吧?」仁,是仁者;仁者,也就是菩薩的別名。

F5.文殊垂答

文殊師利言:其數無量,不可稱計,非口所宣,非心所測,且待須臾,自當證知。所言未竟,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,詣靈鷲山,住在虛空;此諸菩薩,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,具菩薩行,皆共論說六波羅蜜。本聲聞人,在虛空中說聲聞行,今皆修行大乘空義。文殊師利謂智積曰:於海教化,其事如是。

「文殊師利言」:文殊師利菩薩說了,「其數無量,不可稱計,非口所宣,非心所測」:我所度的龍,有數不過來那麼多啊!不單龍,就一切海裏的眾生也無量,沒有法子可以說得出來、沒有法子算得出來,不是口能說得出來的,也不是用心可以測量得出來的。「且待須臾,自當證知」:你等一等看看,你自然就知道有多少,不用我說!你數一數看!證知,就是證明了。

有的人就說,文殊師利菩薩在《法華經》〈敘品〉一開始的時候,他在這個法會,他什麼時候走的?怎麼又到海裏去?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大海都變沒有了,他又怎麼從海裏來啦?這個問題,可以說是很聰明的問題,也可以說是很愚癡的問題,也可以說是重要的問題,也可以說是不重要的問題。所以這佛法,就怎麼講怎麼有道理。釋迦牟尼佛三變土田,把大海都變沒有了,這是一個變的,你只眼睛看不見而已,實際上大海還是在這裏。又有一個說法,釋迦牟尼佛把大海搬到其他的世界去了,那麼文殊菩薩他有大神通,他也可以從其他世界再來,這是一個說法。文殊菩薩在〈敘品〉最初說《法華經》時,他在這兒;菩薩的分身無量無邊,隨時他可以百千萬億化身,到任何的世界去教化眾生。所以這個問題也重要、也不重要,也聰明、也愚癡;那麼現在我稍微這麼講一講,大約把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了。

「所言未竟,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,詣靈鷲山,住在虛空」: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說,我所教化的眾生,不是口可以說得出來的、不是心可以想像得到的,這個數目因為是太大了,所以就不可以心思、不可以言議。又說,你等一等,你自己就會知道啦!正在說這話,還沒有說完的時候,忽然有無數這麼多的大乘菩薩,坐到寶蓮華上,也都是從這個鹹海裏邊湧出來,都一起到靈鷲山釋迦牟尼佛的道場這個地方,都用他們這一種神通的妙用,停止在虛空中。

「此諸菩薩,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」:這一些個菩薩,都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海裏所教化出來的。「具菩薩行,皆共論說六波羅蜜」:他們都具足菩薩道,行菩薩所應該行的行門;他們大家都共同研究,來討論這六種波羅蜜的妙法。所以這「六波羅蜜」,一切的菩薩都要來討論它、都要來研究它、都要來學習它,何況我們凡夫呢!聽了幾次經,就說「我明白六度了」,豈有此理呢!明白六度,不是聽幾次經就明白,必須要行菩薩行。所以這麼多的菩薩,都共同來學習這六度法門。

「本聲聞人,在虛空中說聲聞行,今皆修行大乘空義」:他們本來都是聲聞人,而發大乘菩薩的心。因為現在這些個菩薩是對於菩薩道還沒有完全了解,他還記得聲聞所修的「四諦、十二因緣」這種的法門,所以他們還是說聲聞乘的行門。現在這些個無論是菩薩、是聲聞,都修行大乘的空義。大乘的空義是什麼呢?就是「實相」;就是修行這「實相」的法門。

「文殊師利謂智積曰」:文殊師利對智積菩薩又說了,「於海教化,其事如是」:你問我在海裏教化多少眾生,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的。現在所來的,你看看有多少?

E2.明通經利益(分十)
F1.智積偈讚 F2.文殊自敘 F3.問有得果 F4.答有其人 F5.智積疑問
F6.龍女釋疑 F7.挾權難問 F8.獻珠除疑 F9.時眾得益 F10.會眾默然
今F1

爾時,智積菩薩以偈讚曰:
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
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

「爾時,智積菩薩以偈讚曰」:當時這位智積菩薩一看,文殊師利教化無量這麼多的大菩薩、大聲聞都修大乘的空義;所以他就用偈頌來讚歎文殊師利菩薩。你們記得,見著人應該讚歎人,給他戴幾個高帽子,這是又不費多少錢。

智積菩薩也讚歎文殊師利菩薩,說,「大智德勇健,化度無量眾」:你呀!因為有大智慧、有大德行、有大勇猛,向前精進,你真是一個最勇猛的一位健將!健將,就是最勇猛的人。所以你能教化、度脫這樣無量的眾生都行菩薩道。「今此諸大會,及我皆已見」:現在在釋迦牟尼佛說《妙法蓮華經》這個法會中的一切大眾,和我自己,大家都看見了!都已經看見你所教化的這麼多眾生。

「演暢實相義,開闡一乘法」:你演說暢達,令一切眾生都明白「實相」的道理、「實相」的意義。你又能開發闡明這一乘的妙法;一乘妙法,也就是「唯一佛乘」,更無餘乘。「廣導諸眾生,令速成菩提」:你廣泛的來引導、教化一切眾生,使令這一切眾生都很快就成就菩提妙果了!

F2.文殊自敘

文殊師利言:我於海中,唯常宣說妙法華經。

文殊師利就說了,我在娑竭羅這鹹海裏,你知道我盡給他們說什麼法?我現在告訴你,我唯獨的、單單地常常宣說這《妙法蓮華經》,我不講其他的經典。

F3.問有得果

智積問文殊師利言:此經甚深微妙,諸經中寶,世所稀有,頗有眾生勤加精進,修行此經,速得佛不?

「智積問文殊師利言」:智積菩薩聽見文殊師利菩薩說常常講《妙法蓮華經》,他就生出了懷疑了:「這一部經是最深的,他們海裏頭的眾生能明白嗎?」就問,「此經甚深微妙,諸經中寶,世所稀有」:這《妙法蓮華經》,既高深而且又微妙不可思議,是所有一切經中的寶物。這寶貴的經典,世間上很少很少有的。「頗有眾生勤加精進,修行此經,速得佛不」:可能有這個眾生,他們聽見《法華經》,依照這《妙法蓮華經》來修行,也不懶惰,他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?這個「否」字,是不知可不可以?生出一種懷疑。

F4.答有其人

文殊師利言:有娑竭羅龍王女,年始八歲,智慧利根,善知眾生諸根行業,得陀羅尼,諸佛所說甚深秘藏,悉能受持。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;慈念眾生,猶如赤子,功德具足,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,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,能至菩提。

「文殊師利言」:這位妙吉祥菩薩就說了,「有娑竭羅龍王女,年始八歲」:你問可不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嗎?現在我告訴你,我的一個經驗。在這鹹海裏邊,龍宮裏的龍王,他有一個女兒,年齡才八歲。「智慧利根,善知眾生諸根行業」:雖然她年紀小,可是智慧大,她智慧非常的快、非常的聰明。她雖然八歲,但能知道眾生的前因後果,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;修什麼行門,就得到什麼業果。「得陀羅尼」:她得到這「總持」法門了!陀羅尼,是梵語,此名「總持」;就是「總一切法,持無量義」;也就是總持「身、口、意」這三業清淨而不犯。你口犯口業、身犯身業、意犯意業,你三業都不清淨了,這就談不到「總持」。所有佛所說的陀羅尼,她都明白了!

「諸佛所說甚深秘藏,悉能受持」:秘藏,就是「祕密之藏」。什麼是祕密之藏?就是「為彼說而此不知,為此說而彼不知。」譬如為張三說,李四不明白;為李四說,張三不明白。說的一樣話,但是悟解不同──他所得到的這一種智慧不同,有的得深、有的得淺,這叫祕密之藏。彼此互不相知,你不知道我的事情、我不知道你的事情,這叫祕密。可是對於佛所說的祕密之藏,這位八歲的龍女都能夠受持讀誦、都能明白。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:她又能深深地得到禪定的三昧,能入定;不單能入定,而且還能明白一切法。

「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」:她在很短的剎那之間;就是快得甚至連一秒鐘都沒有,發大菩提心,得到不退轉的果位,得到辯才無礙。她才會說呢!把死人都可以講活了,就說得那麼妙;因為什麼呢?死人也想要聽一聽她說法,所以又活了!你看妙不妙?這才叫辯才無礙。

「慈念眾生,猶如赤子」:她得到辯才無礙,可是她還對眾生都放不下,看眾生猶如赤子,就好像她的兒女一樣。所以說佛是我們的慈悲父,我們眾生都是佛的兒子。「功德具足,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,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,能至菩提」:她的功德圓滿了,心裏念法、口裏說法;口演,就口裏說法。她所說的法,是微妙廣大的法;她所存的心、所念的,是慈悲仁讓。她存有慈能予樂、悲能拔苦的心,而且能謙讓愛護一切的眾生。仁者愛人,對人人的這種愛護,是清淨的,不是有一種的染污法在裏頭,所以叫仁愛。讓,是謙讓;她自己本來有足夠的德行,可以坐很高的地位,但是她讓給旁人坐。她的志向和意念都柔和雅善,能很快就成佛了!和,是很柔和的;雅,是很雅善的、很好的。

F5.智積疑問

智積菩薩言:我見釋迦如來,於無量劫難行苦行,積功累德,求菩提道,未曾止息;觀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無有如芥子許,非是菩薩捨身命處,為眾生故,然後乃得成菩提道。不信此女於須臾頃,便成正覺。

「智積菩薩言」:文殊師利菩薩提出這位龍女很快就會成佛,智積菩薩更生了懷疑心了;於是他就說,你說這位龍女很快就會成佛了,可是「我見釋迦如來,於無量劫難行苦行」:我看見釋迦如來成佛,並不是這麼容易的。他在無量劫以前,行人所難行的苦行。他所行的苦行,不是存心看人家做不到,我來做,標異現奇;不是!他心裏並沒有這麼一個難行苦行的心,就像沒有做似的,行若未行;所以這才叫「難行苦行」,人人都做不到的。我們人做一件苦行,就記得:我日中一食、我樹下一宿、我長坐不臥,這真是不容易的!釋迦牟尼佛做這種事情,他心裏不認為不容易,他說:「這是我應該做的,我就應該這麼樣子!」沒有認為這是難行的。

「積功累德,求菩提道,未曾止息」:釋迦牟尼佛連頭髮那麼多的功德,他也不捨棄;所以一點一點的,由小的功德,積累成大的功德,由小的善,就積成大善。他為什麼這樣去受苦受難呢?他就為了要求覺道,想要得到一個真正的明白,所以他沒有懶惰過、沒有躲懶偷安,說:「啊!今天人都沒有在這兒,我就睡覺囉!」或者明天有人,就同大家來胡謅八扯談一談,談用不著的話。他沒有這個事情!

「觀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無有如芥子許,非是菩薩捨身命處」:我現在徧觀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、這麼廣大的地方;又往小的看一看,沒有芥菜子那麼小的地方;芥子許,也就可以說是「微塵許」,像一粒微塵那麼多。這麼大的三千大千世界,沒有一粒微塵之處,不是這個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、不是菩薩捨生命布施的地方!就是連微塵那麼微小的地方,都是這個菩薩行菩薩道,捨身布施、捨心布施、捨生命布施的地方;在三千大千世界,他把這個身命布施都滿了!

「為眾生故,然後乃得成菩提道」:釋迦牟尼佛連因為想要救度眾生的緣故,所以他這樣去修行這難行的苦行。然後他才成佛!「不信此女於須臾頃,便成正覺」:我絕不相信龍王這一個小女子,能在很快的剎那之間就成佛了。這個事情太令我不相信了!

F6.龍女釋疑

言論未訖,時龍王女忽現於前,頭面禮敬,卻住一面,以偈讚曰:
深達罪福相 徧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
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
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
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

在智積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來辯論他這個疑問的時候,「言論未訖」:談論這個問題,還沒有說完呢!「時龍王女忽現於前,頭面禮敬,卻住一面,以偈讚曰」:在這個時候,龍王的這個小女,忽然間,她也現身到這法會中,五體投地,給釋迦牟尼佛頂禮、給多寶如來頂禮,然後又向文殊師利菩薩頂禮、又向智積菩薩頂禮,那麼就退回去到一個座位上;然後以一首偈頌讚歎多寶如來:

「深達罪福相」:她說,深深的明白這個罪的相和福的相,所以就不造罪而修福,而得到無罪無福的相。無罪無福,就是超然成佛的相了,佛相就是超出罪福相之外的。「徧照於十方」:因為佛是福足慧足的兩足之尊,所以佛的智慧能徧照到十方世界去。「微妙淨法身,具相三十二」:這種微妙不可思議清淨的法身,得到三十二種這大人之相,這都因為佛已六度圓滿、萬行具足,所以才得到這三十二相。「以八十種好,用莊嚴法身」:佛又以八十種的相好,來莊嚴佛的法身。

「天人所戴仰,龍神咸恭敬」:佛是天人所頂戴瞻仰恭敬的。戴,是頂戴;仰,是仰望、瞻仰。所有一切的龍呀、鬼神呀,都恭敬世尊。「一切眾生類,無不宗奉者」:所有一切眾生的種類,沒有不恭敬佛的,沒有不以佛來作一個最崇拜者。

「又聞成菩提,唯佛當證知」:我又聽聞「修行眾生可以成佛」,那麼成佛的眾生,只有佛才可以給他證明成佛。「我闡大乘教,度脫苦眾生」:所以我現在所闡揚的,是大乘的教理,為了是想要把一切眾生從苦海裏頭救度出來。

F7.挾權難問

時舍利弗語龍女言:汝謂不久得無上道,是事難信。所以者何?女身垢穢,非是法器,云何能得無上菩提?佛道懸曠,經無量劫,勤苦積行,具修諸度,然後乃成;又女人身,猶有五障,一者不得做梵天王,二者帝釋,三者魔王,四者轉輪聖王,五者佛身,云何女身速得成佛?

「時舍利弗語龍女言」:在龍女說完這首偈頌之後,大智舍利弗尊者對龍女說,「汝謂不久得無上道,是事難信」:你所說的,你很快就會成佛,這麼樣講法,這種事情很令人難信的。「所以者何」:為什麼我不相信呢?

「女身垢穢,非是法器,云何能得無上菩提」:因為你是位女身。而女身是不潔淨的一種身體,這不是成佛的一種法器,不可以成佛。既然是有這一種的原因,怎麼可以說你能得無上菩提呢?你怎麼可以說你可以成佛成得這麼快呢?

「佛道懸曠,經無量劫,勤苦積行,具修諸度,然後乃成」:佛成佛道,是非常的懸遠廣闊,所以釋迦牟尼佛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種相好」─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,都修福、修慧;在無量百千萬劫以前,才修成的這樣相好。這不知道要經過多的時間!這不知道要經過了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大劫,勤精進、修苦行,積功累德,修六度萬行,時間久了,然後才得成就佛道的。

「又女人身,猶有五障,一者不得做梵天王,二者帝釋,三者魔王,四者轉輪聖王,五者佛身」:又者,何況這個女人身,尚且還有五種的障礙:第一,她不可以做大梵天王,因為女身不清淨;第二,這個女身也不可以做帝釋;第三,不單不能做帝釋,也不能做魔王,連魔王都不能做;第四,不能做轉輪聖王;第五種,不能成佛。女人身既然有這五種的障礙,這五種的地位都不能做,何況成佛呢?「云何女身速得成佛」:怎麼可以說,你以女人之身就可以成佛道呢?

F8.獻珠除疑

爾時,龍女有一寶珠,價直三千大千世界,持以上佛,佛即受之。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: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?答言:甚疾。女言:以汝神力,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當時眾會,皆見龍女,忽然之間,變成男子,具菩薩行,即往南方無垢世界,坐寶蓮華,成等正覺,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。

其實,這舍利弗尊者,本來他在《維摩經》上,已經就知道沒有男女相可得了,但是,為什麼他在這《妙法蓮華經》的法會中懷疑龍女成佛之事呢?這不是舍利弗懷疑、也不是智積菩薩懷疑,是為眾生而請問;恐怕眾生在這情形之下,心生懷疑,不相信這部《法華經》。所以舍利弗來代表眾生請問,才提出這種的理論,和龍女來辯論,說這女人不會成佛。本來舍利弗尊者和智積菩薩,都沒有男女相可得了,怎麼又會懷疑女身不能成佛呢?一般的凡夫看有男、有女,在證果的聖人上看,「男女之相,了不可得」。你們不要以為舍利弗真是不明白,要和龍女來作舌戰──舌戰,就是用舌頭來戰爭。

在舍利弗說完女身有五障──「不能做梵王、不能做帝釋、不能做魔王、不能做轉輪聖王、不能成佛」的這個時候。你說這女人身不做魔王,若我說:「更好!」魔王有什麼好做的?寧可做女人,也不做魔王!這個障,有也是最好的。

「爾時,龍女有一寶珠,價直三千大千世界,持以上佛,佛即受之」:這時候,龍女有一寶珠。龍最愛惜牠那個珠子,這位龍女也有一顆寶珠。這寶珠值多少錢呢?值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,這麼有價值!她手持著這顆寶珠供養佛;上佛,就上供於佛。佛把這寶珠接過來,就放在 pack(袋子)裏──因為大家都用 pack,佛雖然沒有 pack,但是我講這個,你們大家聽都明白啦!佛即受之,就接受啦!也沒有拒絕說我不要你這個寶珠;沒有,佛就拿來,就收起來。

「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」:佛收了之後,龍女就對智積菩薩和舍利弗尊者說;智積菩薩也是很有智慧,舍利弗尊者更是大智,所以龍女對他們兩個說,你這一位有智慧的菩薩,和你這位最聰明的尊者!「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」:我現在供養佛這顆寶珠,世尊即刻就接納、接受了,你們說這事的發生是不是很快的?「答言:甚疾」:智積菩薩和舍利弗聽了她這麼一問,也即刻說:「這很快的!佛很快就接受你的供養哪!」

「女言:以汝神力,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」:龍女就說,智積菩薩的神通也不可思議,大智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可思議,以你們兩位的威神力來觀看著我成佛,比剛才我供養寶珠給世尊,世尊就接受了;我成佛,比這一種的快法更快!

「當時眾會,皆見龍女,忽然之間,變成男子,具菩薩行」:就在說話這個時候,大家都看見這龍女,忽然之間,很快的,比獻寶珠那個時間還快。獻寶珠,她又要從她那個袋裏拿出來,又要叩頭頂禮,然後頂在頭上供養佛,這最低限度都要三、五分鐘的時間。現在忽然之間,變成男子,具足圓滿菩薩所修的行門了!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,坐寶蓮華」:即刻就向南方去了,到南方有一個世界,那個世界叫「無垢世界」。坐到寶蓮華上。坐寶蓮華,也就是蓮華化身,在這個蓮蕊化身成佛了!

談到「蓮華化身」,不是那麼容易的,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;要具足有八種的因緣,才能得到蓮華化身。

(一)乃至失命,不說他過。你不要說是小事情,就甚至於你把生命丟了、沒有了,也不講他人的過錯。甚至於我要是講他人的過錯,這樣生命就可以保存住;我一辯別說:「啊!那事情不是我做的,是他錯了,不怪我!」若不這樣辯一下子,頭就沒有了、就死了;即使這樣,我也不說他人的過錯。這是失掉自己的生命,也不說他人的過錯,這是第一種的因緣,才能得到蓮華化身。

你看,你們想一想,你們誰能做得到?有人要你的生命,如果你不向他解釋一下,生命就沒有了;解釋一下,生命就可以有了!怎麼樣解釋?就說:「哎!這個事情不一樣,那是他的罪過,他叫我這麼做的、他叫我這麼說的!要不是他,我不會的。這不怪我!」那麼就沒有罪了;但是他甚至於就把自己的生命沒有了,也不說他人的過失。你們各位想一想:一天到晚講人家的是非,那就不會得到蓮華化身去了!不過以前你們講的是非,我都不管的;只要我教過你們之後,你們以後不講了,那以前所犯的罪業,我就給你們證明說沒有了!以後不犯就可以,以後再犯,那我就不證明了!

(二)勸化眾生,令歸三寶。不單教人皈依三寶,而且教一切畜生都皈依三寶,行菩薩道。

(三)安置一切於菩提心。把一切無論什麼,都安置於菩提心裏邊,來幫助你發菩提心。

(四)精修梵行,梵行無染;梵行,就是清淨行。無染,就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精修梵行,修得一點貪心也沒有。你不要在聽經的時候沒有貪心,不聽經的時候,這貪心又出來了;或者甚至於聽經時,我一講說不要有貪心,你聽不懂:「啊!真是的!講這個道理!我最歡喜貪心了,為什麼要沒有貪心?」就發脾氣了。一發脾氣,以後就不聽經了:「我睡覺好過聽經呢!」就這樣。你看,精修梵行,就是在微細微細處,都不要生貪心;不要見著人一供養了,供養一堆 garbage、垃圾,或者就在垃圾裏要找黃金、找珠寶。不要那麼樣子,那麼樣子太沒價值了!

(五)造立佛像,置蓮華座。造,是造佛形像;安蓮華座上,把佛安放在蓮華座上,這也可以得到蓮華化身。

(六)憂惱眾生,令除憂惱。你能解決眾生的憂惱。眾生憂愁得不得了,唉!怎麼辦?這件事情他不能解決問題了,你想法子幫他解決了,但是你不要說:「你要謝謝我!我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啊!」不要這樣子,幫人解決問題,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。

(七)於貢高人,常自謙下。對於這貢高的人,願意作第一的人,你常能謙下,你應該對他謙下一點。所以要記得對誰也不要貢高的,你若有貢高心,那你不能蓮華化身。

(八)不惱他人。你不要做事情,做得令他人生煩惱,譬如你指使人:「你做這個!你做那個!」尤其美國人,你不要說普通人或者朋友、兄弟,甚至在夫婦方面,都不聽你指揮。我問果許:「妳是不是想要結婚?」「不!不!不!」我問:「為什麼你不願意結婚?」她說: 「我不願意人對我:You doing this one! You doing that one!(妳做這個!妳做那個!)」這麼年輕的小女孩都討厭這個;所以你們不能以為:我是 first(老大)的,我叫你做這、做那!不可以的!

以前我這個師父,是很有一個師父的架子,不要說我叫你做,我就是不說,這麼表示點意思,你若不做,我已經不高興了!在香港、在東北,我的作風是這樣。現在到了美國,我看兒子也不聽父親的教訓、學生也不聽老師的教訓,我這個佛教的老師也要民主一點。所以我這個做師父的很民主,你們師兄弟更不可以不民主,更應該要民主一點!我們以真正的佛法,來行民主的制度、民主的方法,你看那多妙!

好像今天,放生主法的這一項,這也是由民主選出來的;不過這個選的方法,和一般的人不同。一般的人是投票來選,我們現在有三個人,當然只有一個人可以做主席,兩個人做輔;所以我也不想說一定叫誰做、一定叫誰不做。叫第一個來做,第二個或者心裏有一點不高興;叫第二個做,第三個或者心裏有一點不服氣:嗐!總叫他做!所以這次採用抓鬮,誰抓著就是誰。我本來想騙一騙今天的主席,我說:「啊!這沒有啊!」他馬上說:「喔!有啊!」很妙在這個地方,徒弟可以和師父來爭辯起來了!我說「沒有」,他一定要說「有」;我若說「有」,他一定要說「沒有」。所以這是民主裏邊的一個小問題。唉!不要後悔!做主席就做主席,不要想那麼多!想那麼多,就是妄想;你不想那麼多,就是沒有妄想。沒有妄想的,要有妄想;有妄想的,就要沒有妄想。妙也就在這個地方!

「成等正覺」:正覺,就是所覺悟的正等,沒有妄覺。「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」:這時,龍女成佛了,得到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普為南方的無垢世界和其他的九方世界──也是十方,他這自己這一方,不算;為一切的眾生,演說妙法。這個妙法,就是不可思議,就是不要打妄想。你打妄想,就不是妙法;不打妄想,就是妙法。

F9.時眾得益

爾時娑婆世界,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、人與非人,皆遙見彼龍女成佛,普為時會人天說法,心大歡喜,悉遙敬禮。無量眾生聞法解悟,得不退轉;無量眾生得受道記。無垢世界,六反震動,娑婆世界,三千眾生往不退地,三千眾生發菩提心,而得受記。

「爾時」:在龍女到南方無垢世界演說妙法的時候。「娑婆世界」: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就是堪忍的世界,也就是很多種的苦,令眾生不容易忍受的世界。在娑婆世界,有很多的「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、人與非人」:有很多的菩薩、聲聞;還有很多的天龍八部,天上的龍、海裏的龍,和鬼神等眾;以及很多的人和非人。

一切眾生,「皆遙見彼龍女成佛,普為時會人天說法」:統統地都遠遠看見龍女成佛了,到南方無垢世界去,普為當時的這法會,為人說法、為天上的人說法。「心大歡喜,悉遙敬禮」:所有的一切大眾,心裏非常的歡喜,都法喜充滿,大家都同時敬禮這一位龍女成佛。「無量眾生聞法解悟,得不退轉」:所有無量的眾生,聽見這位佛說法,都領解而開悟了,都得到不退轉的地位。「無量眾生得受道記」:又沒有數量那麼多的眾生,得受成佛之記別號。「無垢世界,六反震動」:在無垢世界有六反震動。

什麼叫「六反震動」呢?這是所謂「大地六遍震動」。六種震動,就是「震、吼、擊,動、湧、起」;前面那三種屬於聲,後面這三種是屬於形。震,是地震。吼,是吼叫;不單震,而且還有聲音。擊,是撞擊;好像兩座山在一起一撞,山的石頭和微塵也都紛碎了,不單地震,而且還有聲;不單有聲,又震開了,向一起來擊。動,就是動動盪盪的,它沒有大的震。湧,就是從地湧出來;本來是平地,它湧起來一個高山。起,就不是湧起來一個高山,它是所有的大地都是起來了。

這也就是表示我們六根的震動;六根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你修道,有的時候,就會覺得好像震盪那麼樣子;有的時候,又好像有聲音那麼樣吵著;有的時候,又好像好像撞擊的情形;有的時候,在這兒打坐,啊!覺得就動彈起來了!這個動彈,不是你想要它動,是它自己動。湧,正打打坐,怎麼湧身到虛空去了?又覺得正在這坐著,整個身體在半空中起來了,就這叫「六遍震動」。現在這是無垢世界六遍震動,這就是當時在這個無垢世界,無量眾生證果了,所以有這六種震動。六反震動,也叫六種震動,也叫六遍震動;每一種震動,又分來三種,這表示「十八界」,就是「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」。六種震動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子。

「娑婆世界,三千眾生往不退地」:這時,在娑婆世界,有三千眾生都得到不退轉的果位,「三千眾生發菩提心,而得受記」:有三千眾生都發大菩提心,而得受記別號。

F10.會眾默然

智積菩薩及舍利弗,一切眾會,默然信受。

智積菩薩及舍利弗,和在法會的一切大眾,都沒有什麼話講。默然,不說話了,可是這就表示「信受」了。因為不說話,這就是沒有什麼疑問了;沒有什麼疑問,就是信受了。





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 嗡嘛呢 唄咩吽        
頂部



本站資源,歡迎引用
清除 Cookies - 聯繫我們 - 彌陀山莊 -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- Archiver - WAP